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
开栏语 万物呈祥荣美景,九龙献瑞庆良辰。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据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署,本报延续两年来的成功做法,今日起启动“新春走基层”活动,从1月11日到2月10日开设“龙年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春节前后广西基层新风尚、新鲜事、新生活、新文化,切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与期盼,以小见大地展示广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汇成建设“五区”和弘扬“广西精神”的生动画卷。敬请读者关注。
记者“长枪短炮”对准,四里八乡前来取经,连日来,南丹县车河镇八步村更友屯农妇石水英成了明星。石水英的一举成名,源于日前举行的2011年广西南丹八步椪柑节,在“优质椪柑”评比中,她力拔头筹,拿走了5000元大奖。
头彩可不是随便拿的。1月10日,记者来到八步村,椪柑节组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比甜度、个头、亮度、皮厚度等10个指标。石水英很是自豪:“我家的椪柑个大、色亮、皮薄、肉甜!”她的100多亩椪柑预计产量6万公斤,收入15万元。
八步村党支部书记杨美姣就更自豪了:“八步椪柑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了国际名牌!”全村500多户人家种有椪柑6500亩,年上市量400万公斤以上,产值1000万元左右。
南宁一家贸易公司和村里签了协议:直径大于7.5厘米的椪柑敞开收购,每公斤价格比普通椪柑高4-6毛钱。公司负责人陈意珍说,符合标准的约有40万公斤,根本满足不了海外市场的需求。个体老板韦兆忠则致力开发国内市场,订购了25万公斤销往贵州省。
南丹八步椪柑,因独特的土质生态环境和优良种植传统,具有果形漂亮、含糖量高,籽粒少、口感好、营养丰富、保鲜期长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在区内外享有盛誉。南丹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八步椪柑”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打造,成功注册果品产地证明商标,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并通过党员、种植大户“帮、传、带”、提供银行小额贷款扶持等方式,激发农民种果热情,做大产业。
产品为本,销售为王,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也是白搭。早在2004年,八步村就成立了椪柑协会,重点培养一批农民经纪人,目前有经纪人52人,会员238个。协会不仅为椪柑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而且每年经协会联系沟通的销售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种植大户苏炳仁说,以前光知道在路边摆摊卖,现在引老板上门来收购,还能上网卖。
果园里笑声甜。据村委会主任赖展介绍,仅椪柑一项,村里平均每户一年就有两万元收入。八步村成了新农村示范点,村民们建起“椪柑楼”,买了“椪柑车”……生活越来越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董文锋覃伟立一坐下来就念稿,一汇报情况就是“成绩一大堆、问题几句话”,这种“老调调”恐怕是当前不少座谈会的通病。11月21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的会议室内,一场全区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在...
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