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韦群芳文/图!八月骄阳,安静的咖啡屋内却清凉舒适。古色古香的摇摆竹椅上,身着绿色雪纺长裙、白色小外套的蒋筱华,像优雅的紫罗兰。品一口绿茶,那些曾经的故事,都带上了茶香。作为“上过山”的正牌知青,蒋筱华身上带着“50后”鲜明的特征:淳朴、勤劳;对苦乐参半的过去怀念,对当下的幸福安详心存感激。“我喜欢散文,不管能不能发表,总是不会停笔的。”蒋筱华悠悠道来。
生活是老师
长在红旗下的“50后”,风华正茂时,他们在青山绿水中度过;他们有一个时代赋予的独一无二的称谓—— —“知青”。蒋筱华顺应了时代的召唤,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偏远的河池市南丹县一个林场当知青,一待就是6年。“我们那一批知青,总共60多人,年纪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几岁,最小的才15岁。”蒋筱华回忆道。每个人都是一身蓝色的粗布工作服,绿色解放鞋,左边挂的是军用水壶,右边是饭盒,肩上是长长的大砍刀或者锄头。
“早上出工,晚上才回。带去的食物,夏天会发馊,冬天会发冷变硬,限量供应,不吃就会饿肚子。” 饥饿的滋味刻骨铭心,曾经非热饭热菜不吃的城市青年,饿上一两顿后,都不再有别的奢望。现实生活让许多人迅速成长,学会坚强,学会面对现实。
“很奇怪的是,现在回头看林场的知青生活,大脑好像过滤掉了那些苦难的记忆,只留下那些欢笑的场景。”蒋筱华笑说。她是一个从小喜欢看书 、写东西的人,到林场时只有“毛选”可以光明正大地看,林场小站领导就安排她负责晚上给大伙讲读毛选,又调她到场部的子弟学校做小学老师,语文数学音乐都上过。
6年间,一半时间做工人,一半时间当老师,蒋筱华的知青生活没有别人想像中的水深火热。但一次遇蛇的经历让她至今心有余悸。
蒋筱华表示,没有那段知青生活经历,她的人生会平淡很多。
笔下写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蒋筱华从林场调到工厂子弟学校任教。虽然围着三尺讲台转个不停,蒋筱华仍然一有空闲就提笔记录。“我写的都是周围的生活,都是我熟悉的内容,而散文也贵在真实。”蒋筱华的笔触,伸向自己的知青生活 、童年生活,同时辐射父母家人 、学校学生,近年也把目光投向社会见闻。
谈到自己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蒋筱华显得有点激动。2002年春,正值母亲去世一周年,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无可抑制,蒋筱华将之转为文字,写下一篇《给母亲写信》,一边写,眼泪就滴滴落在纸上。她想,也许有一些人也在怀念母亲,他们要是看到我的文章,可能多一些慰藉,于是就把手写稿投给本单位的报纸。刊登后,情真意切的文章,感动了不少人。同事朋友纷纷跟她说“写得好”,让她备受感动与鼓励。之后有不少文章发表在柳州晚报 、柳州日报 、南国早报 、《柳工文苑》等刊物上,写作之路越发顺畅。
蒋筱华的文章,除了真,还有“趣”,生活之趣。在她的博客里,你会被这些题目吸引—— — 《跟我一起去逛菜市》《龟龟们的幸福生活》《慢慢地老快快地去》等等。她说:“假如玩电脑累了,写文章困了,就跟着我一起去逛菜市吧。”菜市的挤挤挨挨,讨价还价,无一不充满了生活气息。正如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说的,“如果有人想自杀,就放他去菜市”,虽有夸张,却也道尽菜市场的精髓之处。而《龟龟们的幸福生活》则更是乐趣横生。6只乌龟,各有名号,各有脾气,各有妍媸。
在她笔下,这些乌龟有的雍容华贵俨然贵妇,有的性急难耐争抢吃食,有的贪玩有的内向,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展露无遗。读之,你会忍俊不禁。
蒋筱华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概括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与执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她用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给读者奉上阅读盛宴。
新闻推荐
...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