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山、穷、库”是河池基本面貌的高度概括。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河池成为全国、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68万人。
传遍世界的刘三姐歌谣,独一无二的铜鼓文化,世界稀缺的长寿资源,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原始的生态环境……这些诱人的旅游“富矿”,就深藏在河池的山山弄弄,深藏在群众生活的贫困山区。
如何把挖掘旅游“富矿”、开发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既保护和丰富旅游资源,又能让群众在参与旅游开发中改变观念,增长见识,脱贫致富?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把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编制完成《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置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0年,在全区率先将旅游工作目标管理纳入全市绩效考评。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2012年7月,河池市又出台《河池市打造乡村旅游“十百千”示范工程促进开发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旅游开发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市要完成创建10个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镇、100个旅游开发扶贫示范村(屯)、1000家农家乐的目标。
“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实施,让河池乡村旅游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南丹县下水洞湖乡村旅游区的发展,是“十百千”示范工程的一个典型。天生桥河穿景区而过,沿河两岸树木成荫,河水清澈,环境优美。旅游区内居住着3个村民小组,119户560人。走进该村下水屯,一栋栋体现当地土司文化建筑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内,用形状不一的石块铺就的道路通往各家各户,绿化美化精致到位;停车场附近,一个直径近6米的水车在慢慢转动。
据关上村村委主任姚敦峙介绍,2011年,3个村民小组都是有名的贫困村,贫困人口155人。2012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党委、政府共投入1550万元,实施旅游区道路、停车场、公厕、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实施119户房屋立面改造和景区绿化美化亮化项目建设。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加入种养专业合作社、参与旅游服务等途径,实现了脱贫致富。
原来的贫困户李秀芬,现在是全村规模最大的农家乐主人,她家可为游客提供10桌同时就餐服务。“一桌也就赚100元左右,每月从附近白裤瑶寨买瑶鸡300多只。”李秀芬每年购买3000多只瑶鸡,也带动了附近瑶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姚敦峙介绍,2015年,下水洞湖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旅游区内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
“早起步,早谋划,早实施,早受益”已变为现实。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河池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新闻推荐
南丹讯
1月24日,2016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河池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公路管理三大队民警在兰海高速公路六寨卡口执勤点执勤过程中,在对一辆从广东深圳发...
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