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实实在在与死神搏斗的战场。
在我国,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因素,往往来势汹汹、发展迅速、预后极差、危害极大。2015年9月,南丹县一名37岁的高龄产妇韦某分娩后出现了产后大出血,并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障碍(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生命危在旦夕。当晚,在接到南丹县紧急求援信息后,市卫计委立即指派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专家组赶赴南丹指导、参与抢救。在评估产妇危重状况及当地诊治条件后,由市人民医院一路监护将病人紧急转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随后,重症医学科联合产科、血液内科等多学科针对该名产妇的症状予以呼吸机支持、大量输血补充凝血因子、CRTT肾脏支持等综合抢救治疗,最终使这名产妇重获新生。
“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死神赛跑,每当看到患者经过抢救、治疗而顺利康复时,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ICU是病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我们也特别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涉泱感慨地说。
2015年10月初,27岁的覃先生反复出现鼻塞、流涕、发热近5天,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便到当地卫生服务中心输液治疗。谁知在输液过程中,覃先生突然出现胸闷、气紧、呼吸困难等症状,卫生服务中心随即呼叫120接至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到达医院后,经过详细检查,医生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重症肺炎。因病情进展快,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就出现了呼吸衰竭、脓毒症性休克、急性肝损害,生命垂危,随时会出现猝死。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该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将覃先生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抢救治疗。
患者病情十分危重,重症医学科综合考虑病情后明确抢救思路,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后,发现患者除了心输出量下降以外,血管外的肺水亦明显增多,提示出现急性心衰的同时,合并了严重的肺水肿。经过与家属沟通,在PICCO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指导下,重症医学科团队果断给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性因子,并有效地清除了肺水肿,减轻心脏负荷。经过积极抗炎、抗病毒、抗休克、营养心肌以及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的急性左心衰、内环严重紊乱等情况逐渐好转。经过连续9天的综合治疗,覃先生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样的例子,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天都能看到。这里的白衣战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抢救、治疗、呵护着病情最危重的病人,用智慧与忠诚筑起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用一双双妙手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近年来,该科不断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填补了市内多项空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4年下半年,该科引进的PICCO监测技术,能为危重病人肺水肿的严重程度和心脏负荷状态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使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目前抢救危重病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适合于重症无法耐受常规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病人,并且传统的CRRT抗凝存在易导致患者出血,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不适宜使用等缺点。今年初,该科率先在市内开展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技术——局部枸橼酸抗凝,该方法不影响体内凝血系统,具有出血并发症少、节省患者费用等优点。目前,重症医学科已经在近30例CRRT治疗中采用该技术,未见明显副作用,大大提高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危重与疑难往往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在这生死一线的交界点上、在阴阳争夺战的最前沿阵地顽强不息地战斗着,在超负荷的状态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三年来,该科抢救成功率达93%左右,让600多名站在死亡线上的危重病人康复好转,延续了生的希望。
图为设置合理、科学的现代化重症医学ICU净化病区。
新闻推荐
南丹讯 近日,继“南丹县高级中学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建成之后,投资2.5万元建设的“南丹县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园地”又在该县南丹中学建成使用,并已先后组...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