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县八腊乡五福村三寨瑶屯陈彩云老人凭着精湛的传统接生技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为穷乡僻壤的产妇义务接生60年,安全接生1000多名婴儿,她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陈彩云老人生于辛亥年(1911年)旧历冬月十七日,今年已102岁。她一生共生育3男4女共7个儿女,现膝下共有曾孙、外曾孙近50人。已年过百岁的陈彩云老人,眼不花、耳不聋,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而且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有空的时候,还常常到邻里串门聊天。
陈彩云这辈子因接生而“出名”,与她的家婆有密切的关系。据村里人说,陈彩云的家婆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经她接生的婴儿,不计其数。但是,当20岁出头的陈彩云嫁到婆家的时候,并没想到有一天,她自己会继承婆婆的衣钵。
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村,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妇女分娩,是不可能有医院提供服务的,只能靠农村的接生婆把婴儿接到人世间。因此,一名技术娴熟的接生婆,在农村是极受尊重和爱戴的。而能够掌握接生技术,在当时的农村,不失为一门“成名立万”的本领。
但是,陈彩云走向接生之路,却十分偶然。她25岁那天的一天中午,邻居一位大娘急匆匆地跑到她家门,称其媳妇临盆,要请陈彩云家婆前去接生。然而,陈彩云的家婆当时正好到外村接生,还没返回。“啊?这可怎么办?”对方十分着急,“要不你去吧。”
“我?不行不行。”陈彩云毫不犹豫的回绝了对方。因为她知道,接生可不是挑粪种地或者喂猪喂鸡那么容易,那可是一门技术活,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虽然来到夫家后,婆婆也不时教了她一些接生的知识,可她一直没有实践过,她可不敢擅自接活。
然而,邻家的产妇不可能等陈彩云的婆婆回来了才分娩呀。时间不等人,对方咬一咬牙,说:“你就去吧,出事我们不怪你。”
“可我……”陈彩云还想拒绝,可看到对方着急的样子,她也咬了咬牙,去了。
不知是婆婆教的接生技术容易掌握,还是陈彩云天生就具备这方面的天赋,两袋烟的功夫,经她接生的第一名婴儿顺利地生了下来。
媳妇会接生,婆婆很是高兴,倒豆子般地把积累多年的接生方法全部传授给了儿媳妇。打那以后,陈彩云从家婆手中接过了为乡邻产妇接生的担子。
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陈彩云应邀登门给一产妇接生。因产妇“产门”过高,婴儿生不下来,全家人心急如焚,一束束乞求的目光聚焦在陈彩云身上。沉稳的陈彩云用消毒过的具器把产妇产门切开,使产妇很快产下了一个3.8公斤重的男婴,而且母子平安。
一个寒风腊月、细雨纷飞的晚上,熟睡中的陈彩云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原来,邻村有个产妇就要分娩,家人深夜来请陈彩云接生。昏睡中的陈彩云实在不想起床,丈夫也极力反对。但陈彩云还是起床了,打着火把赶到产妇家。顺利接生后,天已大亮。
1974年8月的一天夜晚,同村后洞屯一姓田人家的产妇已难产两天。从产女家到陈彩云家,要在山中步行两个多小时。当时的陈彩云已60多岁。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跟着来请她的人,举着火把艰难地爬着石山路往产妇家赶。到产妇家后,她顾不上喝一口水,立即投入工作。在她的努力下,一个多小时后,难道了两天的产妇顺利地产下一男婴。
接生60多年,陈彩云总结说,在接生过程中,最怕的是
“产后感染”。
因此,为防产妇大出血、感染,陈彩云每次帮产妇接生之前或产后,她都采取措施做好这方面的预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尽管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但那时在天峨县农村交通条件很差,陈彩云虽然已年迈,但还经常有人来请她接生。
1981年的一个冬天,寒风细雨,隔壁村有个已发病一天多的产妇来喊陈彩云去接生。她的家人担心老人走山路不便,强烈反对出诊。但瞅瞅产妇家属乞求的眼神,想象床上痛苦的产妇,陈彩云毅然拄着拐棍,走了一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气喘吁吁地走到产妇家。休息几分钟后,就投入接生前的准备工作:产妇胎位颠倒,她就用手慢慢地移动胎位;产妇因产门过高,陈彩云就对产妇开刀……忙碌了半天,一个胖乎乎的男婴经陈彩云粗糙的双手中接到了人间,母子一切平安!
斗转星移,昔日九死一生的男婴已成家立业。聆听父母讲述小时候的故事,懂事的他丝毫没有忘记过陈彩云婆婆,逢年过节,他都特地登门看望陈彩云婆婆。
“婆婆您接生60年收过钱吗?”面对笔者的提问,陈彩云坦言:“不收不收,我接生1000多次了,都是为了方便大家,从来不收一分钱。有时候产妇家属执意要送些东西,实在推不脱,也只好收一点。比如一对布鞋、一件衣服等礼物。”
陈彩云笑笑说。
新闻推荐
打开记忆的大门,一幕一幕的记忆涌出来,有模糊的,有清晰的,有快乐的,有悲伤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永生难忘……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
天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