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争着与潘鸣晨合影。
“快看、快看!潘老师来了。”正在上课的三年级学生岑悄悄,远远见到日思夜想的潘老师时,发出了喜悦的惊叫声。顿时,所有学生全部冲出教室涌向潘鸣晨,把她层层包围起来,完全不理会这是上课时间。这是2013年7月,记者随同潘鸣晨来到三堡中心小学后见到的场景,而孩子们对潘鸣晨的爱早在2011年就已经种下了。
2011年7月,当时还是南京晓庄学院大二的学生,潘鸣晨便作为阳光志愿服务团队的队长,第一次来到天峨县三堡乡。2012年6月,她再次带队前来支教。今年,已经毕业的潘老师又两次到三堡。她说,来看看这些娃,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3年来,她每年都会组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三堡进行公益支教。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由潘鸣晨发起的为三堡孩子献爱心公益活动,共筹集到的助学金和学习物资超过13万元。一些江苏的爱心人士也在潘鸣晨的影响下决定“一对一”资助三堡特困学生。
克服困难踏上支教路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支教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去做了,有的人没做,而自己只是坚持下来的那一部分。这是她给出为什么坚持来支教的理由。
大二的时候,支教的想法得到了身边好友们的支持,并迅速组成了以她为首的9人团队。于是,她们便开始在网上寻找支教的地点,经过地点的筛选和当地学校的许可之后,她们把最终支教的地点定在天峨县三堡乡。
而困难也随之而来,由于团队刚刚成立,没有任何经济支撑渠道,这个时候的潘鸣晨显得很无助。但身为校外联部部长的她,没有那么容易退缩。没钱就自己找!她想到了以前在学校拉赞助时认识的老板们。那段时间,她一面应付着学校的期末考试,一面又出去找老板赞助她的团队,筹集资金、衣服、学习用品等孩子们用得上的东西。当时她一个人扛着募捐来的七八十斤重的学习用品,从老远的地方一直搬到学校。坐地铁的时候,几乎所有乘客都奇怪地看着这个在做苦力的小女生。
物资的问题勉强算解决了,又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潘爸爸是一名普通的狱警,而潘妈妈是同单位的会计。从小潘爸爸就支持她做任何自己决定的事,但妈妈却总是怕她受苦。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知道自己女儿要去几千公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母亲心疼了,坚决不同意。最终,经不起潘鸣晨和丈夫的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女儿的远行计划。
被触动而激励这里的人
来到三堡的第二天,潘鸣晨和队员就走访了特困生彩云(化名)的家,在和彩云叔叔聊天的时候,叔叔的话深深的触动了她,“娃啊,你们都是外边来的大学生,是贵人,你们的到来给彩云很大的鼓励。都说站得高看得远,可是我们这里站得再高也看不远,这里山多,爬得再高,前面看到的还是山。”潘鸣晨后来在日记里写到:这句话深深地刻进了我心里。是的,这里群山环绕,即使站在最高点向远处看,看到的还是连绵不断的山。这里的人想致富,最首要的就是走出大山。想要走出大山的办法,就只有读书。
八年级的小陈从来就不敢幻想自己能念大学,2011年,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她,就已经因为生活费的原因而面临辍学的危险。潘鸣晨到她家后,拉着她的手,安慰鼓励了她很久。备受鼓励的小陈这才把心安了下来。今年,小陈以三堡中考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高中。她告诉记者,潘老师对她的影响很大,她想走出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
如今,已经做好毕业计划的潘鸣晨表示,她还会回三堡来看这里的孩子们,并已经开始着手挑选明年带队过来支教的队员。她要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号召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这里的孩子。
新闻推荐
搭建党建平台 创新服务机制 天峨推行党代表定期服务群众工作制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龙招江 通讯员 冉光利) 近日,天峨县八腊瑶族乡纳碍村村民卢祖现来到村党代表工作室反映,该村民小组与凤山县文...
天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