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合寨村。 朱昌敏摄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三十年前,桂西北偏远山村——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农民做出一件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合寨农民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首创村民自治,选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先河。它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
“泥腿子”趟出民主路
1979年,中国广大农村,包产到户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管理体制大大弱化,原有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随着分田到户,偏居一隅的合寨大队凝聚力和约束力逐渐减弱,合寨大队管理委员会对日益严重的赌博、偷盗等现象束手无策,群众对于治安混乱状况感到不满。
1980年初,合寨大队(现为合寨村)村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大胆冲破体制束缚,以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和《禁垌公约》,摁下红手印,开始实行村民自我管理的新路子。
“蚕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而当时的壮族乡亲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创举揭开了中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历史序幕。
合寨村首创的村民委员会组织形式,1982年被写进了宪法,并使我国1988年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十年后,法律正式实施。
外国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先后有20多个国家及多家国际组织前来考察,都认为这种民主管理形式,在世界上也不多见。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1980年制定的合寨村“村规民约”历经多次修改完善,让村民最大限度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规民约就是好,村上无赌又无盗。公共事业有人管,各种纠纷变得少。白天生产搞四化,晚上得睡安然觉。”这首当地群众编唱的山歌,是合寨村民对当时开展自治的真实写照。在村民委员会的管理下,村里偷牛盗马、乱砍林木等现象一度绝迹。
1990年,合寨村进一步围绕社会治安、村风民俗、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制定了《合寨村村民自治章程》。
合寨村民说道,村支书和主任不能直接插手钱和账,而由民主理财小组监管、一名支部委员负责开支审批,5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同意,重大开支和投资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有一次,上届的某村干拿用了集体的钱,村民商量决定,扣罚他3年的乡企报酬。他来找现任村主任韦向生说情,韦向生婉拒说:“对不起,我做不了主,这是群众决定的,我是为群众办事的。”
为方便监督,村委会大院的村务公开专栏,密密麻麻写了几个墙面,包括村民自治事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意见征询与反馈情况公开等。
为扩大党务、村务民主,在原先的村两委会议、党员队干会议基础上,增加旁听席,邀请老村干、经济能人、普通群众代表列席旁听会议,使广大村民见证和参与村里的各项建设。村务党务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公布一次,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热点事项随时公开。
30年来,全村没有出现村民赌博、偷盗、乱砍滥伐集体山林等行为,治安好了,社会风气也好了,30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民团结互助。
经30年发展,合寨创新选举方式,扩大基层民主,大胆推行“公推直选”村官制度,实行公开民主选举;创新候选人介绍方式,候选人发表竞职演说,陈述治村举措,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
30年来,合寨村委会领导班子已换了9任,没有一任一届是“上头”说了算,都是村民通过一票一票地把能者选出来,把庸者选下去。
1999年9月,合寨村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原村委会主任、村党支书被选下去了,板甘屯村民小组长韦向生被选上来当了副主任。前者因任意借支集体林场8000元,发展私人企业而“下台”。后者虽任村民小组长,却使板甘屯路修好了,自来水进家了,闭路电视也安好了。
2002年7月,韦向生要竞选村委会主任。在竞选演说中,他表示力争任内筹资80万元,修好从村委会所在地到里洞水库的水泥路。选民韦云厚并不因其任副主任时兑诺好而轻信,一定要他谈筹资途径。
韦向生一五一十说出筹资计划,选民服了,他最后以2219票当选。后来,韦向生果然在任内修好了那条水泥路。
“这样选出的干部压力大,不承诺不兑诺就不选你。”韦向生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民主选举,也难选出好带头人。”
2008年4月,全区村级“两委”换届“公推直选”换届选举试点现场观摩会在合寨村举行。本次换届选举,改变候选人提名方式,变组织提名为群众党员提名,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变等额选举为差额直选。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30年前,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一棵百年大樟树下,村民用手中的选票,敲响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开场鼓,鼓声一直传到北京。从“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始萌芽的...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