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前,桂西北河池不少地方的农民进城办事有这样一个习惯:携带两双鞋,出村时脚上穿双胶鞋走泥泞的村路,进城后把脏兮兮的胶鞋藏起来,换上干净的皮鞋,办完事返回农村时再换上胶鞋。
那个时候,因为路,城与乡形成巨大的反差。
如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似丝带,在河池大地飘旋飞舞;似音符,谱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交响曲。
今天,还是因为路,乡村“活”了,城乡差异小了,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开始发现:感悟城市发展的脉搏已经变成一件触手可及的家常事,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让农村与城镇融成一体。
这是多年来,河池市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硕果。今年9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和第三批示范工程经验交流会上,市交通运输局获得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殊荣,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迪克代表河池市作示范工程建设典型发言,并在会上播放河池市示范工程建设专题片《幸福之路》。
“荣誉背后折射的是河池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折射出这一民心工程给山区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周北说道。
2008年以来,抓住交通运输部把河池列为全国第三批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单位的机遇,河池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运输服务新农村、为民办实事的根本任务,为山区百姓铺就了一条条“幸福路”,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特别是2010年实施的67条通72个村43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示范工程,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完工通车的良好效果。
金城江区九圩镇拉拱村地处大石山区,多年来这里村级公路不通、运输不畅。修路难、难修路,成了当地群众推开致富之门的绊脚石。去年,市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把4.5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口,乡亲们出行方便了,群众致富信心也倍增。
“现在,大家都把村里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往外运送。”拉拱村村民韦新胜高兴地说。
路通财通,交通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和效益,在宜州市德胜镇索敢村也得到很好的印证。过去,索敢村由于通村路等级低,多年来,群众一直为外销蚕茧发愁,如今却乐开了怀。
“路没修好以前,这里的老板故意压低蚕茧收购价,修好之后我们可以运到外面去卖,价格比这里高。”索敢村村民兰美莲告诉记者。
在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中,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充分总结农村公路实施前、中、后的亮点、经验和特点,找准“河池模式”,做到安排部署早、配套落实早、项目启动早,为形成施工高潮,赢得时间,争取主动权。各级政府切实把农村公路示范工程作为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县级政府主体作用,担当主角,做到现场指挥、现场督办,以干克难,强力推进。为加强对农村公路示范工程建设的管理,交通运输部门在深化“菜单式”管理、定期督查的基础上,采取召开现场推进会、质量分析会的方法,在县局之间进行交流,在县际之间寻找落差,相互对照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池市五年内共实施农村公路项目476项5730.71公里,其中通沥青、水泥路647条、占43.2%,比“十五”期末增加353条、增长23.5%,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河池市农村公路建设再掀高潮,2011年投资达2.5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里程排在全区第二位。目前,70项通村水泥路已全部开工,1至11月,累计完成投资2.83亿元,预计到年底70项通村水泥路可全部建设完工。
“‘十二五\’期间,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以为民办实事、服务新农村为出发点,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实现85%的行政村通硬化路,不断改善河池市农村出行条件,为实现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河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迪克信心满满地说。
“路通人畅,路断人愚。”一条条通村路,打破了城乡间的壁垒,高唱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凯歌,推动着城市资源“下乡”、农村资源“进城”,让农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新闻推荐
禁止走读生骑电动车上学宜州一中为上学安全作出的规定,部分学生表示质疑
本报讯
(记者
周剑峰
夏军)
中学生骑电动车被禁入校园,少数学生不得不将电动车停在校外。有学生在河池网网络问政专区上对学校禁令提...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