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违现场城管队员用水枪降尘
在合肥市城管局执法协调处办公室内挂着一面锦旗,“不忘初心担使命,为民解忧暖人心”两行字格外显眼——这是蜀山区东兴庄及登云庭小区居民送来的锦旗,感谢政府及时拆除小区违法建设,为他们排除安全隐患,营造了安心居住环境。
自去年11月2日起,合肥以雷霆之势,全面打响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一处处违建被拆除,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
拆违行动切除了城市毒瘤,维护了公共利益,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理解。
启动四次摸底 不留空白不漏死角
每隔半个月,在“合肥城管发布”官方微信上就会公布一期全市违法建设治理的最新进展,至今已陆续发布了19期。
这种“定期发布”是合肥对违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和“零容忍”的一种直观表现。
自大拆违工作启动以来,合肥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26个市直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构建起“统一调度、分工协作,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大拆违工作格局。
“我们先后启动了四次摸排工作,通过街道、区级、市级和异地互查,发现的违法建设,全部纳入数管中心系统立案,实行边摸排、边整改、边销号。”合肥市城管局执法协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城管同步组织500余名信息员开展普查,对违法建设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的摸排,不留空白、不漏死角。
2020年11月2日至2021年8月15日,全市共摸底46146处,面积约580万㎡,已拆除44507处,面积约565万㎡。
经过历时10个月的声势浩大治理行动,一批侵占公共场地、影响公共安全、损害公共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建应声而倒,坚决遏制了新增违建,有效治理了存量违建,取得显著成效。
破解拆违重难点 有序开展违规房产标注
随着专项行动的纵深推进,当前拆违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克难阶段,合肥创新举措,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有序开展违规房产标注,让拆违工作绝不手软,绝不松懈。
6月初,合肥公布了全市首例违建房产标注案件——新华御湖上园4户违法建设的房产信息上报至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标注,对附有违法建设的房产采取限制房屋交易和登记等措施。
“在核实确属违建的基础上,当违建业主不配合,违规房产标注程序就会启动。”该负责人介绍,市城管局、市自规局、市房产局联合办案,组织实施。截至目前,全市共对71处附有违法建设房屋进行标注。
“目前来看,这一举措效果显著,多处违规房产当事人已主动开展自拆,提高违法成本,打击了违建者的侥幸心理、观望心态。”该负责人说。
拆除违建赢民心 送来锦旗表感谢
拆掉的是违建,赢得的是民心。自新一轮大拆违开展以来,合肥城管积极回应市民群众关切,将“重民意”贯穿整个拆违过程。
谈起稿件开头居民送锦旗一事,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违建存在时间较长,不仅有碍市容市貌,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经过城管队员和社区人员多次上门与当事人及转租户沟通,反复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最终同意拆除。
拆违彰显出民生温度,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
有居民反映科学岛路与环湖路交口东南角存在一处违法建设,经现场核实,该处违建被拆除;
有居民反映东寓新村,有住户在住宅院内搭建简易房,从城管队员接到投诉电话、现场调查、宣传教育到帮助拆除仅用5个小时……类似这种市民举报身边拆违的案例数不胜数。
“我们公布了市、区两级9个市民举报电话,鼓励市民踊跃参与,主动发现并上报身边的违建行为。”该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有奖举报奖金54笔,对市民举报案件逐一登记,现场核查属实的,立即依法立案查处,并落实专人跟踪督办,目前已办结3867起。
抚平城市伤疤 拆后利用惠民生
拆违不是“一拆了之”,合肥城管以为民服务为导向,推进拆后恢复和重建,将拆违做成民生工程。
在合肥市五十中合作化路校区对面有一处正在建设的街头游园,启用后将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场所,同时还将增设一批座椅,让此处成为家长接孩子的“歇脚区”。在几个月前,这处游园还是一处违建,在征集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该处拆后空地再利用,靠近居民区的空地新建一处临时停车场,靠近路边的空地打造一个街头游园。
切除城市毒瘤,抚平城市伤疤,拆后利用惠民生。
记者获悉,合肥城管坚持拆、建、管并举,统筹推进治理违建、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强化源头管控,杜绝违法建设死灰复燃,将部分消防通道、公共绿地恢复原貌,部分违建拆除后修建临时停车场等。
截至目前,全市拆后新(复)建公园绿地168处,新建市民休闲健身区域33处,新建临时停车场119处,释放5000多个停车位,让市民共享大拆违工作成果。
□胡少殊 朱荣荣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星报讯为进一步推动和做好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工作,促进60周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8月28日,合肥市南岗镇侯店村组织家庭医生...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