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19日讯(通讯员田真)2月4日,农历除夕。坐落在荒野上的胜利油田营8更9采油站驻井房,早早贴上了春联、挂起了红灯笼,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
春联是男主人孙宾自己写的,“四化润生锦绣园,改革谱写新篇章。”横批:越来越好。
“急性子是改不了了。”说话间,女主人薛梅搬起20公斤的纯净水水桶,往烧水壶注水。烧水壶嘟嘟响着,望着蒸腾起的水汽,薛梅想起1996年的那个春节。
1996年的初一,是他们到营8更9的整百天。不用数,不用算,这日子就像刻在薛梅心里一样,抹不去。
一张床,一个板箱,一个储物柜,一把小椅子、一张折叠桌、两个马扎,两个暖瓶,一个热得快,一杯从板房后水库里打上来烧热的水,这就是他们在井站的第一个春节。
4小时巡一次井。12点钟声响起时,他们走在巡井路上,远处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烟花把夜色装扮的五彩缤纷,把两人的背影映衬在荒原上。
除夕,薛梅夫妇专程给薛梅的父亲上坟。内心里,他们亏欠父母的太多。“没在家里过过年,1999年装了电话就电话拜年,再后来有了网络就视频拜年,之前都是爬到屋顶朝着家的方向磕头,算是拜年了。”说话间,水开了。小站早就喝上了桶装水,再没了水库水那说不上的怪味。
24年间,井站从铁皮板房到砖瓦房露天院,再到现在封顶透亮温暖的小院,薛梅心里全是知足和温暖。
“冬天最难过,盆里的水结冰,储水的罐结冰,晚上盖三层被子还是冷。”薛梅说。最初几年,年夜饭从院里端到屋里,菜就凉一半了。后来单位给配了电热板,再后来基层建设又给配了空调,2012年又建起这敞亮的小院。现在,不用进屋,就在这院里吃,暖和得很。
薛梅指着电热板自带的温度计,23摄氏度,屋里暖了,手也暖了。
22点是薛梅每天最后一次巡井,下次就等第二天早晨6点。“其实不巡也没关系,我们的油井现在已经全方位被保护了。”
现在,薛梅在手机上就能看井。她的7口油水井,去年10月份陆续加装了“温度、压力变送器”和“无线角位移传感器”,还加装了“多功能电表”,分片区加装了4个视频监控仪,再加上一直高效运行的“无线示功图远传系统”,荒原上的油水井从孤苦伶仃变成360°全角度被关怀。
“4小时一次变成一天2次,晚上能睡安稳觉了!”谈及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化,薛梅最大的感慨是巡井,“不仅是次数减少了,效率也更高了。”
更大的感受是团圆。一个月前,孙宾的父母就从曹县老家来到小站,“工作量减轻了,有时间照顾老人了。”
猪肉爆蘑菇、辣椒炒鸡蛋、芹菜炒肉丝……满桌饭菜飘着香气、冒着热气,营8更9的小院的第24个除夕夜充满温馨与快乐。
新闻推荐
2月11日,桃源集镇群众把制作好的花供抬出来喷水保鲜。当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桃源集镇举行花供会。该镇群众...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