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上午,由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曹州非遗大讲堂+图书馆公开课”活动第七讲正式开讲,本次是由单县文化馆馆员田国防主讲《谈鼓吹乐的现状和发展》,主要讲述鲁西南鼓吹乐的组成部分、演奏特点、艺术特征等内容。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和济宁地区,其中以菏泽市的单县、曹县、成武县、牡丹区、巨野县最具代表性,这里被誉为 “唢呐之乡”,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
鲁西南鼓吹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鲁西南鼓吹乐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现在以唢呐演奏为主,以笙、笛子、梆子等伴奏为辅。鲁西南鼓吹乐朴实爽朗、粗犷雄健、浑厚挺拔,但又不失其柔美、抒情,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6月11日上午,单县文化馆馆员田国防的公开课从介绍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开始。
单县是著名的 “唢呐之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分布在单县的鼓吹乐又有着它突出的艺术特点。这一带唢呐艺人云集,仅单县境内唢呐班就有七十多个,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流传在单县的鼓吹乐,既保留了鲁西南鼓吹乐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吸收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清新、细腻的韵味。
“流行于单县的鼓吹乐大体分四大班:西南部浮岗镇王楼西村的‘徐家班\’;南部黄河故道边黄岗镇的‘郜家班\’;城东与江苏丰县相邻的张集镇田老家的‘杨家—田家班\’;城西的‘高家班\’。”田国防说,这四大班各有绝招,其中城东杨家唢呐班的杨玉仁演奏技艺精湛,在苏鲁豫皖一带名气很大。他的弟子田向东在特技表演方面较为出色,表演的“火烧葡萄架”“呲牙笛”“口中喷火”“鼻孔插钢钉”等甚是精彩。2005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对他们一家的唢呐表演进行了录制播放。
唢呐是鼓吹乐中最主要的乐器,民间俗称“喇叭”或“响器”,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
鼓吹乐演出乐队由8人组成为宜,艺人们各执其器,民间 “喇叭哇哇叫,笛子花音俏,捧笙来搅和,锣鼓凑热闹”的说法,形象地概括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作用。
承载着民间礼俗的民间音乐
“鲁西南鼓吹乐作为一种普及面广的民间艺术,从民间丧葬用场拓展到节日联欢、喜庆典礼、丰收庆典,对于丰富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田国防说,鲁西南鼓吹乐不单单是一种民间音乐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活生生的民间礼俗。在农村,极少有人家在婚丧嫁娶时不请鼓吹乐班来助兴演奏。办事人家请乐班伴奏虽然有烘托气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理由是遵从乡土民俗。
“单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3~5个鼓吹班社,仅单县城关镇马六村喇叭刘庄一个庄就有7个班社。全县有70多个唢呐班,到处可见鼓吹乐演练人员,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娃娃。”田国防说,鼓吹乐艺人们以农民为主,平时务农,遇事演奏,大多以家庭、亲戚、师生为伍,三五人、七八人、十多人均可演奏;大礼堂、村头上、集市上随处可以开场演出。
当日,在课堂上,艺人们现场表演各种风格的鼓吹乐,时而唢呐独奏,时而笙、笛合奏,高亢激昂、热情洋溢的风格让到场听课的市民大饱耳福。
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鲁西南鼓吹乐曲目雅者可作为专业音乐会演奏曲目,俗者可作街头、庭院即时演奏。现在已从单一的传统乐曲转向开放性,不但有《开门》、《叫句子》等乐曲,还有戏曲唱段,甚至加入了流行歌曲的吹奏与演唱。大型演奏队伍打击乐偏多,古朴庄重,以演奏祭祀套曲为主;小型队伍以鼓吹为主,风格细腻,可自由加花,即兴演奏,以技巧见长。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鼓吹乐手年龄偏大退出演出,使一些传统曲牌和绝技失传,还有一些古老乐器因被现代乐器取代而濒临失传。再加上鼓吹乐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已经和现代文明需求产生了一些极不协调的现象,单纯的鼓吹乐表演也难以获得商业市场的欢迎……这都让民间艺术生存压力日益倍增。”田国防认为,现实难题加速了民间礼乐和传统习俗的消逝。
新闻推荐
立足平凡岗位 献身护理事业 ——记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马瑞芳
对工作,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操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对患者,她面带微笑,真诚服务,用一颗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和赞誉;对护士,她严格要求...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