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鄄城县引马乡干部深入全乡18个行政村走访群众,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把走访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和化解矛盾等各种事项登上 “民情日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干部就帮着解决什么。
干部成了群众贴心人
“多跑、多问、多记、多想”,掌握村情、民情动态。引马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周每人至少深入村、乡直部门、乡镇企业调研4次,每周累计调研时间不少于20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在“民情日记”上。乡党委书记李林说:“记日记目的是了解民情,服务民生,凝聚民心。把老百姓每天遇到的问题,如低保、就业、就学等记录下来,及时解决。”
乡干部于高印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到:在走访中,有人反映某些村干部把低保名额给了关系户,这引起了我的重视,骗取低保不是小事,这会引起群众的怨愤,长此以往会积压大的社会矛盾,我们要及时调查解决。乡党委政府根据“民情日记”了解的情况,迅速安排专人走访调查,清理出120人不符合领取低保条件的,及时进行了整改,并对有关村干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群众连竖大拇指,称“民情日记”是暖人心的“亲民日记”,干部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点滴小事凸显大民生
在乡干部苗宏伟日记里记到:土车刘庄村民反映其村600多亩小麦浇不上水,上游河渠因年久失修有700米左右已经淤积为平地,而上游属地为引马北街,被当地村民种上了树。去冬今春恰逢大旱,眼看小麦要旱死,土车刘庄村民急红了眼,大家组织人硬要砍树挖渠引水,引马北街村民心疼碗口粗的树,说啥也不愿意,如不及时妥善处理,矛盾要恶化,甚至发生群体械斗。引马乡党委、政府掌握情况后立即派人调解,通过努力,最后达成协议:乡里拿出9000元赔偿引马北街村民的树木钱,土车刘庄村民义务出工挖通河渠。
针对全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桥涵损坏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问题,乡干部通过“民情日记”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开展调研,排查情况、研究对策,聘请技术专家,对各村的水利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着手打机井49眼、建桥涵35座、扬水站6处,挖排水沟12条1.5万米、地上渠15条1万多米,初步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排灌体系,基本解决了群众生产引水难问题。
层层有日记 事事得解决
为拓宽工作覆盖范围,提高工作实效性,引马乡建立起乡、村两级“民情日记”制度,做到“小事”村中化,“大事”乡里解。在大黄庄村里,记者翻阅一本本“民情日记”,发现凡村里的经济发展大计、计划生育、农业税收、村民子女辍学、危房失修、夫妻矛盾、村民建议等无不“记录在案”。
村党支部把深入群众中间、解决群众困难、维护村庄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村干部每天要对村内情况全面了解,建立台账,逐步消耗,针对不稳定因素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民情日记内容和村庄整体情况向乡管区定期汇报。“大黄庄村村内坑塘开发利用得不好,要对坑塘进行规划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段记在大黄庄村“民情日记”上的一段内容引起了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村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开发坑塘的可行性,探讨如何开发好利用好这一资源。经商讨和多方协调,40亩坑塘已破土动工。通讯员孙明海傅成银 记者焦同帅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