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姗姗
冬日,阳光洒在河堤,车子绕过盘旋的山路,行走在群山绿水之间,眼前一个楼房密集的山村里,一声声鸡鸣唱破了山的寂寞。
这是平桂管理区水口镇水口村,贺州市边远山区的一个小村落。这个小村落,这楼房林立的景象,记者不禁在问:曾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砖瓦房、茅草房、树皮房去哪了?
“党的十八大提倡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在住的层面上,努力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听说记者要到村里看危房改造情况,村镇规划建设站站长邱习兵兴冲冲地领着记者,前去新建水泥屋里走走看看。
站在钢筋水泥结构新房前,村民黄耀益双手紧握,笑脸盈盈。“我做梦也想不到可以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以前刮风下雨房子就漏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黄耀益的老伴已经过世,膝下又无子女,59岁的黄耀益每月仅靠微薄的政府补助度日,住了五六十年的狭小泥砖房由于年代久远,墙面泥土脱落,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是常有的事。领到政府补助的2.4万元后,经过为期半年多的建设,去年8月他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结束了下雨天提心吊胆的日子。
据邱习兵介绍,水口镇属于边远山区,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10年前村里90%的房屋都是泥砖、茅草、树皮房。在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从2010年开始,该镇用3年时间一共完成危房改造665户。“借着党的十八大的春风,我们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让更多像黄耀益这样的困难户住进钢筋水泥房。”邱习兵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永虎)昨天下午,贺州市召开2012年度市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晓莉率自治区纪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组,代表自治区党委出席指导会议。范晓莉在...
贺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贺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