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姗姗
时代变迁,岁月流转,每一个贺州人生活的改变,都与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紧紧相连。
十年里,许多人的面孔烙在这座城市,留在了我们的生命中。贺州对他们来说,或许是生生不息的母亲,或许是牵魂梦绕的故乡,或许是寂寞旅途中最温暖的港湾……十年间,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英俊少年,活力青年完成了他们的优雅蜕变,沉稳中年也开启了绚烂的事业光华。他们各自与贺州的故事,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我和您一起过生日”
2002年12月18日,贺州,一个崭新的城市在桂东拔地而起。同一天,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角,刘彦麟在医院里呱呱坠地。而今年,他将与陪伴自己成长的家乡,度过十岁的生日。
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刘彦麟就读于建设路小学四年级,成长为一名大胆、活泼、有自己原则的男孩子。今年十岁的他,伴随着贺州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度过了十年充满着变化和机遇的岁月。
2002年以前,刘彦麟一家人住在老车站附近的三皇庙,在小彦麟出生一个月后,为改善居住环境,他们搬到了盛隆百货后的花园小区,住进了90多平米的商品房。“刚搬来的时候,向阳路还没现在这么繁华,道路很简陋,没有什么商店。”刘彦麟的母亲林阿姨回忆道。刘彦麟平时都步行沿街往返学校,童年的回忆凝聚在这条街上,伴随着它的兴盛与点滴变化渐渐成长。
如今,向阳路成为贺州市的主要干道,沿街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接连而起。“现在去哪里都很方便,附近有超市、灵峰广场、步行街、书店。道路也宽敞了,居住条件改善了。”林阿姨说。
在这十年里,刘彦麟家里陆续添置了电脑、液晶电视、冰箱等家电,吃穿不愁的刘彦麟健康成长,小学四年级的他身高长到了1.45米,他自豪地说自己是“全班第三高”的“海拔”。
刘彦麟说,他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上课认真做笔记,书包摆放整齐,字迹工整,这些都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每个周末,他都去家里附近的指南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平时,他还会帮家里人干家务,煮饭、拖地板、晾衣服样样在行。机灵的他还是个网络达人,教妈妈在网上“寻宝”,家里的乒乓球、衣服、篮球都是他在网络购买的。
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给年幼的孩子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带来了丰富的成果。提起对刘彦麟最大的期望,林阿姨带着微笑说道:“希望他能像我们贺州市一样越来越好,健康成长!”
“贺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年收入从两万跃至20万,这就是外地商人柳时雄这十年来交出的“成绩单”。从1998年至今,今年是他来到贺州打拼创业的第十四个年头,自称“元老”级别的他说:“我见证了贺州的发展。”
柳时雄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50多岁的他有着东北人爽快、大气的个性。他介绍道,其母亲是贺州人,父亲是哈尔滨人。在革命年代,父亲来广西剿匪,认识了当女兵的母亲,两人相遇相知并结为夫妇。抗战结束后,母亲随父亲来到祖国另一端的东北,组建了现在的家庭。岁月匆匆,柳时雄母亲去世后,唯一的心愿是回到故土,埋在家乡的土地上。为了完成母亲最后的遗愿,柳时雄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广西,也为了亲眼看看那个母亲口里所描述的家乡。
而这一来,他就再也没离开过。渐渐习惯这里的风土人情后,柳时雄开始创业做生意。“2002年,我和妻子两个人推着一部手推车,在灵峰广场开了个小吃摊,卖东北饺子和大饼,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包饺子,生意很好,两个人干不过来,年收入一两万元。”柳时雄回忆道。生意越做越大,2008年柳时雄在平安西路开了一家哈尔滨饺子馆,发展至今,已经拥有200多平方米面积,10多个东北店员的小饭馆,一年收入15-20万左右。由于自己的成功,柳时雄还介绍了几个东北人来贺州创业。“十多年,贺州在变化,贺州在发展。城市规模大了,饭店、大型商场也多了,政府给了外地商人宽厚的空间,不断有外地人看准贺州这个风水宝地,来这里做生意。”柳时雄笑呵呵地说。
“贺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都爱她。”柳时雄笑着脱口而出。虽然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但在柳时雄的心底,他已经认准了自己就是贺州人,扎根在这个人生中的第二家乡,继续走下去。
“贺州魅力吸引我回来”
贺州风景美如画,今年43岁的范杰是某旅行公司贺州分社总经理,一个地地道道的贺州人。从小在贺州长大的他,现在经营着蒸蒸日上的旅游事业。1996年,27岁的范杰唱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带着梦想和希冀一人只身前往深圳闯荡。来到深圳后,他边在旅行社打工,边学习旅行社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六年在外漂泊的艰苦生活让他明白,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他开始思念家乡。
2002年,贺县更名为贺州,正式成为地级市,而这一年,范杰也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重新回到家乡,并创办人生中第一家旅行社”。范杰说,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家里不少兄弟都创业赚到了第一桶金,借着贺州建市的市场前景契机,这正是他回家乡搏一搏的好时机。
凭借着深圳打工时学习的旅游管理经验,(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范杰开办了第一家旅行社。“2002年,当时经济水平还比较低,选择出去旅游的人还相对较少。尽管在深圳学习到了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亲身尝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经常是入不敷出,几番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贺州是一个年轻的旅游城市,在不断进步,有无限大的可能,所以就算是亏本,借钱、贷款也要维持下去。
随着城市的发展,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水、黄姚古镇等旅游景区的日渐完善,各中外影视剧来贺取景拍摄,贺州作为“旅游城市”这个标签渐渐打响,范杰经营旅行社的生意也遇到第一个向上的拐点。“从当初有5名员工,发展到现在20多名在职员工、10来个兼职,我也从骑着破自行车早出晚归,到现在开起了四个轮的小汽车,大家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他笑着说,来贺州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2010年10月,他建立了广西某旅行社贺州分社,并筹划着把旅游事业继续做大做强。
今年刚好是范杰回到贺州创业的第10年,他和贺州是一起成长的,见证了贺州的发展、变化。“真庆幸当初自己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也很感恩我们贺州有着那么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初选择回到贺州,真的很明智!”
新闻推荐
近日,工人在桂梧高速公路贺州连线城市景观大道上种植三角梅等灌木。目前,该工程已完成级配碎石垫层及水稳层施工,正开展绿化种植工作和准备沥青施工工程。...
贺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贺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