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潘秋平
“做这个决定真的很不容易,把几年的积累都投了进去。家里人都反对,但我是从茶乡走出来的,我心里很清楚,生态昭平孕育出的茶叶在市场上极具竞争优势,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说这话的人叫罗述长,今年,他与师兄刘庆强联手,在昭平县成立圣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始创业之路。按理说,在如今鼓励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这俩兄弟却遭到家人强烈反对,其中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的茶园需要人工锄草管护,使用有机肥,不使用农药等等。投入的成本是普通茶叶的若干倍,产量却只有普通茶叶的一半。”罗述长对记者说,从表面上看,投入太大,收成又少,不了解的人肯定会反对,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罗述长有自己的坚持——在健康愈发受到人们关注的当下,有机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2012年底从部队退役后,罗述长放弃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昭平拜广西茶叶大师何玉开为师。师兄刘庆强1997年退伍,1998年起就师随何玉开,有着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同为退伍军人,刘庆强担负起带“新兵”的任务。
在师兄的带领下,罗述长掌握了有机茶种植及绿茶、红茶的加工技术。在平时的交流中,师兄刘庆强发现这名“初出茅庐”的师弟很不一般,除了学技术认真,他还琢磨如何走品牌发展之路,两人感觉相见恨晚。
2014年,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他们决定联手,按部队严要求、高标准的作风,租地种植绿色有机茶。
“刚开始,很多人被我们这种‘过于大胆\’的发展方式惊呆,就连身边的亲人也不淡定了。但我们坚持下来。”罗述长告诉记者。如今,他俩的有机茶种植面积从180多亩扩大到400多亩,年产干茶量从3000公斤增长到1万公斤,安排本地近300名村民就业。
茶叶产量提高了,满脑子市场理念的罗述长开始发挥他的特长。今年,他们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品牌。他们重于市场推广——公共品牌宣传广告、商标及包装设计还获得过昭平县特色旅游商品评选大赛设计类的大奖。
如今,火爆的网购又给罗述长带来了商机。他专门请人给公司的茶叶产品制作网页,由专人负责网上生意,几个月下来,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人来电咨询洽谈。
罗述长对记者说:“现在创业算是走上正轨了,我们希望通过脚踏实地的经营,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名茶\’梦,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农民共同富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琴本报实习生杨冬玲在山村学校从教26年,她常说:“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在她看来,教育的灵魂是爱,是以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爱”字。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