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多进
“这些树是我20多岁时种下的,10棵树活下来了8棵,多不容易啊!希望能保护好这些树木,让它们护好路、守好这片土地!”92岁高龄的郑占乾老人,说起话来依旧清楚有力,看着312国道甘肃嘉峪关段八棵杨树挺拔高大、枝繁叶茂,他十分高兴。
1952年,作为养路工的郑占乾号召工友们和家属在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小树苗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像卫士一样挺立在风雨之中,成了嘉峪关公路人的精神象征。岁月更替,嘉峪关公路人传承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在荒漠戈壁上筑成绿色大道。
当年的情景,在郑占乾老人的记忆中依旧历历在目。“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种一棵树能活下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心里充满成就感。”郑占乾老人对这些树充满感情,因为对长期与戈壁风沙抗争的他们来说,树木实在太重要了。
嘉峪关市地处荒漠戈壁,风沙、盐碱、干旱相当严重,年降水量88.4毫米、蒸发量达2002毫米。如果没有植被保护,即使修了路,也会被砂石“吞噬”。郑占乾老人在戈壁滩上种树,源自一个养路工人的神圣使命。为了保护好公路,他将种树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
时间追溯到1952年,初春的嘉峪关风沙弥漫,郑占乾在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的侵害。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承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根系扎进了戈壁。
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如今,在嘉峪关市西郊,312国道旁边,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枝干粗壮,一人不能合抱,杨树面朝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背倚祁连山脉,似哨兵、守护者,历经冰雪风雨,巍然屹立。
“八棵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嘉峪关公路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如今,每年植树节,嘉峪关公路人便自带工具,在戈壁上种植树木。2017年,嘉峪关全市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94.12,优良路率保持100%;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77.81,优良路率达43.12%。四通八达、平整干净的公路,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今天,昂扬奋进的雄关人积极发扬“八棵树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促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伟大进程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继续在茫茫戈壁上书写传奇。
——记“八棵树精神”及其缔造者郑占乾老人
新闻推荐
全市依法取缔和打击“精神传销”有害培训专项工作会召开王毅出席 米开石
本报讯(记者米开石)9月11日,全市依法取缔和打击“精神传销”有害培训专项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毅出席会议...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