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长礼摄
记者陈长礼摄
□本报记者 苏珊
与动辄上百元的“新贵”抗生素相比,几毛钱一支的青霉素只是“毛毛雨”。“新贵”们的“新装”虽然光鲜,但殊不知里面却潜藏着一些“李鬼”。在虚高的药价之下,青霉素只能俯首称臣。
【隐情】“新贵”利润空间更大
济南某医院科室负责人介绍,抗生素在全国药品的使用比例中一般占20%―25%,使用量是所有药品中最多的。其中,头孢类抗生素使用量占第一位,而青霉素在该院所使用的抗生素中占的比例只有1%。“之所以用头孢较多,是因为头孢是广谱药物,适用细菌更多、每代头孢都有自己的特点、维持时间比较长、过敏反应少。”
但据知情人透露,头孢“风头”盖过青霉素,其实另有隐情。“青霉素出厂价也就几角钱,中间利润最多几分钱。而现在头孢的出厂价一般只是零售价的10%―20%,零售价一般在几十元以上,比如0.5克的头孢目前卖10元钱,而出厂价只有2元钱,这中间的利润就大了。药商可以利用较多的利润去‘公关\’有处方权的医生,多开头孢类药物。”
这位知情人称,原研药的利润空间更大,药价也往往较贵,但医生一旦开这种药,没有医学知识的患者也只有挨宰的份。
【逐利】新特药“换马甲”上市
济南一家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获取利润,药厂不断推出“换汤不换药”的“新药”。比如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仅每支0.6元,变成“新药”后,价格狂升到150元。
在这位负责人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某药厂的一份药品调价通知单,通知单表示该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规格从原来的150粒21.74元,调整为规格180粒25.91元。“这就是典型的换马甲上市。”
除了换规格上市,还有的厂家惯用的手段是换剂型。比如,地塞米松注射液原本0.5元,厂家把原本注射剂变为粉剂,改成注射用地塞米松,就可以被当成一种新药,重新定价,定价后为8元。“其实,改为粉剂后,在输液时还多了一道稀释的工序,非常麻烦,医生并不太喜欢用。但它之所以能重新打开市场,是因为它的价格上去了,一些灰色行为也有了可操作性。”这位负责人说,国外每年只有个位数的新药被研发出来。而我国每年有上千甚至上万种新药诞生,除了我国多仿制药的原因外,逐利行为难辞其咎。
【现状】廉价药缺口达300余种
在这些“新特药”、“高价药”的夹击之下,青霉素的生存更显得举步维艰。一位科室主任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青霉素副作用大只是一个托词,它只是重点表现为过敏反应而已,而其他药物虽然少出现过敏反应,但它们的副作用重点表现为它处,比如损害肝肾等,危害比青霉素有时更大。其实药价才是青霉素少用的主要原因。”
青霉素的现状其实只是医院中众多廉价药逐渐消失的一个缩影。过去家里小孩有个头疼脑热,花五毛钱买一袋银翘片就管用;眼睛发炎,两毛钱的氯霉素眼药水就能解决问题……现在这些已成为记忆。“氧氟沙星2000年左右上市,当时价格是50.05元,用量很大,但现在它已降为1元多,在医院中用量就很小了。”济南某医院药剂科主任说。而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议案称通过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医院中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
【专家】廉价药回归要从定价制度入手
一些专家坦承青霉素的地位暂时还是不可替代的。青霉素对一些特定疾病、不抗药的体质疗效还是很好的,如果执行严格的抗过敏程序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和国外相比,国内青霉素在价格上也很有优势,所以短期内青霉素市场不会被替代。
应如何让廉价药重新回归医院呢?有专家称,首先要从药品定价制度上入手,有的药品一开始定价就定得太高,而降价时又不一起降价,使很多降价药“降价死”。同时需要改变新药审批制度,新药审批过于宽松,使很多廉价药“换上马甲”变身高价药。还需要给生产廉价药的药厂以扶持,以鼓励他们多生产廉价药。最主要的是,改变“以药养医”的医疗环境,患者往往是被动开药,只有“规矩”了医生的手,才能让市民吃上廉价的药。
新闻推荐
作者:杨正文)在越来越多的时尚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红酒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人在就餐时会选择喝红酒,红酒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然而,消费者真正喝懂红酒了吗?是否了解红酒背后的历史...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