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是这样炼成的
记者来到海阳市香山街的饽饽作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案板和几个用铁焊接的铁架子,工人说这是用来放凉饽饽的。院子西边的柜子里正在蒸的就是当天的第一锅饽饽,白气不时从蒸笼里溢出。
在屋子里,记者见到正在案板前制作饽饽的梁师傅,梁师傅拿刀把案板上的面块均匀地分成小块,经过弹簧秤“检验”的面块儿几乎不差分毫。
“把面块揉、团、剪、整之后,饽饽就成型了。”梁师傅不时抬头介绍饽饽的制作过程。饽饽之所以比馒头好吃,被许多人所喜欢,精细的制作过程是关键。
据介绍,在饽饽成型之前,还要经过打酵、搅面、压面几个过程,其中反复压面可以使饽饽的表皮光滑、漂亮。梁师傅搬起摆满寿桃的屉子放在一旁的铁架子上,旁边的温度计上显示:17℃,梁师傅说:“如果放下架子上的帘子,温度可达到20℃左右。饽饽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屋内不仅有暖气,在架子的每个底部都放了电热板。温度保证了,饽饽才能发酵好,才能‘开口笑\’。另外,饽饽也不能吹风,所以我们把院子也加了顶棚……”正说着,院子里的工人提醒梁师傅,蒸柜中的饽饽差不多了。
蒸笼的盖子一打开,蒸气争相涌出,端着饽饽的工人告诉记者,等饽饽稍稍放凉之后就可以染色了。寿桃、枣饽饽、大元宝……各式各样的饽饽摆满了案板。
走出胶东走向全国
“一天得干十六七个小时,一天下来累得浑身疼,可还是供不应求。”蒸饽饽的梁师傅告诉记者。梁师傅家里有蒸饽饽的作坊,市场上有个门头店,生意做得很红火。年关临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枣饽饽、桃饽饽、圣吉等用于过年的订单已经收了很多。
老梁告诉记者,以前每年过了腊月二十,妇女们便开始忙活,今天到你家,明天到我家,家家一做就是三两锅,这么一圈做下来,回头要腰酸背疼好几天。现在,生活节奏快了,自己蒸饽饽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过年订做大饽饽。“订做价格也不贵,还省事,并且比自己做得好看。”正在市场选购枣饽饽的刘女士表示。
“又加了10箱!”刚刚接到北京客户电话的梁师傅告诉记者。原来,梁师傅的饽饽早已经走出海阳,走向全国。“我们海阳的大饽饽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我们收到的订单来自北京、济南、昌邑、日照等地,他们都是冲着海阳大饽饽香甜可口的口味来的。”
北京客户要了梁师傅两百箱大饽饽,一箱十一二斤,每箱十六个饽饽,是单位给员工发福利用的。
前一段时间,枣庄某家酒店老板想订做100个兔饽饽,给酒店的VIP客户送礼,但由于制作较麻烦,梁师傅的作坊实在没有时间制作,于是推掉了。“年底根本做不过来,有些只好推掉了。”梁师傅说。
大饽饽期待升级
据梁师傅介绍,过去的海阳大饽饽只是做了自己家用,如今的海阳大饽饽已成为街头巷尾常见的商品,不同场合有不同形状的饽饽,不同形状的饽饽有不同的寓意。
有需求就有供给,梁师傅家的海阳大饽饽三年前就注册了商标。“我做海阳大饽饽18年了,原来是找别人制作,从去年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坊,现在可以说是产供销一条链。海阳大饽饽的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商贩,但梁师傅从心底里想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阳大饽饽宣传出去。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海阳大饽饽的价格高于普通馒头,但与同样是面食的面包相比,价格仍有不少差距。一个普通面包动辄2元至3元,而同样重量的饽饽却仅售0.4元至0.5元。
“虽然海阳大饽饽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但依旧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的现象,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距多元化消费还有很大距离。要做到真正的多元化,必须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通过先进技术的引入、先进装备的应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多样性等方面的需求,真正实现海阳大饽饽自身价值的升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剪花
加枣
点喜
晾干
YMG记者凌云鹏YMG海阳记者王丽娜陈青远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唐寿锐济南报道)昨天下午,记者从省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此次会议具有更加开放、更加关注社情民意、首次集体唱响国歌等诸多亮点。委员们...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