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记者张彤)由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第九期非遗传习班昨日开班,一百余名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将利用每周日上午的时间,开始在此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剪纸、面塑、鲁绣、皮影四个“非遗”传习班的学习。
昨天上午,记者在市群众艺术馆看到,担任四个班授课的都是山东省民间艺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济南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兴时和孙女李娟,济南面塑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晓铮,著名剪纸艺人都婉莉,鲁绣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秀玲。都婉莉告诉记者,通过两个月学习,学员们将能剪出基本的窗花和喜花。
谈起举办“非遗”传习班的初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介绍,培养大众的兴趣是普及、推广一项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先辈们保留下来的,现在年轻人知道的已经不多了,如何在市民以及青少年中扩大影响?“非遗”课程走进群众文化馆、走进中小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市群众艺术馆李梅海副书记介绍,让愿意体验“非遗”的人爱上“手艺”,让爱上“手艺”的人体验“非遗”。群众艺术馆作为基层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窗口,能够使年轻人与“非遗”亲密接触。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重新认识乡土的传统技艺,对各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为“非遗”传承播下了种子。
记者获悉,自2008年以来,市群众艺术馆率先在全省面向社会举办了非遗公益传习班。截至2010年年底,已举办了8期,共免费培训来自社会各界的学员2000余人。
新闻推荐
【编者按】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可现实生活的压力,以及工作的需要,又让无数人背井离乡,漂泊他乡。清明时节,很多身在外地的人无法回到逝去亲人的墓前,只能在心灵里留一处角落,寄托哀思。□本报记者...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