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在网眼布上绣制,技艺简便。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开设谦礼洋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来料加工,绒绣自此传入中国。
烟台绒绣便由此起步,民间又称为“毛线绣花”。作为一份令人叫绝的“烟台特产”,烟台绒绣属鲁绣的一枝,和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并称。
许若愚,78岁,中国绒绣“开山第一针”董泰女士的长孙,烟台绒绣唯一的嫡系传人。周志娟,67岁,许若愚的弟子,多年来致力于烟台绒绣的佼佼者。至今依然在绣品世界中飞针走线的他们,是烟台绒绣许多次辉煌与荣耀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记忆中,盛满了骄傲和自豪。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记忆,个体的记忆映射时代的前行,见证社会的变化。有些记忆因岁月流逝而褪色,有些记忆因生命消亡而湮灭。让我们一起打捞那些沉淀在民间的鲜活记忆,一起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人生。
线索征集:zhaodm@ytdaily.com
装点人民大会堂:比画还生动
1959年,烟台绒绣步入了人民大会堂。
国庆10周年,首都人民大会堂发动全国技艺高手,要用各地特产装点一新。几经斟酌,“山东厅”选定了烟台绒绣。山东省政府在济南成立工作组,许若愚受命连夜前往,在紧张商讨装饰方案后,工作组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东海日出”、“泰山望人松”、“牡丹盛开”。
陈维信、黑白龙、关友声等大家和许若愚一起前往青岛、泰山、菏泽等地实地观摩后,开始了漫长的创作。画作出来后,许若愚开始带上铺盖卷住在厂子里绣制,三个月的时间,烟台绒绣巨制“出炉”,许若愚又和同事们一起“复制”了几份,原件送人民大会堂,一份存放山东省南郊宾馆,一份留作厂内。他说,“当时是个大创作,跟许多知名大画家合作,而在复制的过程中又顺便培养了许多人才,这是非常难得的!”送至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烟台绒绣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比画还生动,表现力强!”周总理在审查之后说:“表现力厚实,今后应该多用此种手法。”他问贺龙元帅:“你觉得怎么样?”贺龙说,“我鼓掌!”周总理感慨地说,那些名画家有机会在画作上署名,而这些绒绣的工艺师没有机会具名,堪称无名英雄。
总理这句话,许若愚记了一辈子。
烟台绒绣助力“熊猫外交”
很多人都知道中美外交里有许多政治之外的因素,比如“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一不小心,烟台绒绣在当年的岁月里也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
中美建交之前,当时的中央外贸部组织工艺品去美国举办展览,烟台绒绣是其中之一。许若愚和同事们绣制的熊猫和泰山迎客松成为当时的标志性作品。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让美国人看得如痴如醉。
许若愚说,“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彼此是一个神秘的对手,美国人看大熊猫只能到中国,基本没有机会,而如今不仅能看到大熊猫,而且可以‘拥有\’,美国人感慨地说,原来中国并不可怕啊,中国还很可爱呢!”
《祖国大地》:荣耀巨制
1964年进入烟台绒绣厂跟随许若愚等老师学习绒绣的周志娟,在1977年,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个使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绘制绒绣作品《祖国大地》。
去过毛主席纪念堂的人可能会记得,在毛主席汉白玉坐像背后,有这样一幅宏大的绒绣作品,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画面气势磅礴,色调柔和,明朗开阔,近处是崇山峻岭,绿树阴翳,云烟缭绕,群山逶迤,江河蜿蜒,东边远接大海,西边雪峰起伏,朝霞映红天际,祖国山河壮丽无比。长23.74米,高6.61米,总面积近160平方米,约350公斤,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绒绣作品。
是周志娟和烟台绒绣厂的其他42名绣工完成了这样一幅旷世巨作。周志娟回忆,许若愚老师和厂里的有关领导同志在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毛主席纪念堂美术组组长华君武的接见后,领到了这样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画作的原创作者,黄永玉、袁远甫等人多次前来烟台指导。绣工们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发挥了绒绣浑厚庄重、高雅沉稳的特长,成立专门的技术研究小组进行再创作。他们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钢丝布,在毛线染色上,使用新处理剂使毛线颜色的水洗牢度、防褪色、防虫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采用绒绣传统针法,把一根毛线分股劈开重新胶合,把使用过的1200多种颜色、各种毛线互相掺和,使整幅作品的颜色更为丰富。整个画面把27幅钢丝布连接在一起,以一种全新的接缝法,使接缝浑然一体,不留痕迹。
分头绣制又看出分工协作的痕迹,640多万针仅仅用了58天的时间全部绣完。
谷牧赞叹,“气魄很大,效果很好!”华君武说,“这幅绒绣画,绣得比原来设想的更丰富了,更优美了,更好了。”
周志娟至今留有当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做出贡献的奖励证书,她说,这是永远的荣耀。
“周大胆”:创新无止境
那个年代里,周志娟和同伴们绣制过无数领袖像,“毛主席在著作”、“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在沙发上”、“毛主席在演讲”等,不知绣了多少幅。在她们的绣针下,都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传奇。
周志娟说,绣制领袖像,一针一线都不敢马虎,对于领袖的形象,老百姓太熟悉了,稍有偏差,在当年那个年代里,不仅属于“路线错误”,而且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
不过,周志娟却有一个“周大胆”的绰号。她是第一个为黑白版照片上色绣作的人。1987年,周志娟“研制”出黑白人物照片彩色毛绒绣。她首先拿自己“开刀”,用自己的一张照片作实验,反复琢磨,最终成功。此后,她又为一个经典的外国儿童形象“上色”,通过分析色泽,她成功地绣制出了自己上色后的作品。几次实验后,周志娟开始“接活”。一对夫妻送来了自己上世纪40年代的结婚黑白照,她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用朴素、稳重的暖色调复原了从前,让人赞不绝口。
周志娟的创新越来越多:她用冰糕棍缠线弄湿,然后蒸开抽出而成“烫发线”,一件件别致的作品随之问世,《蒙娜丽莎的微笑》、《拿破仑》、《淑女与犬》、《猫王子》等佳作不断涌现。从过去到现在,她没有停歇,《贤明带来和平与丰收》还获得了2010年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周志娟说,绒绣故事长,得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山东出台意见, 禁止文化设施“挂羊头卖狗肉”, 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新华社济南4月16日专电山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三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维护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文化站的公益性质,...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