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龙藏泉
图二:赵八洞造像□文/图 陈明超
明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既望(十六日),赋闲居家的文学家李开先应好友杨尚卿等人之约,一行十人浩浩荡荡地去游览章丘东南的龙藏洞。当时正当酷暑,他们走了一天也没能到,只好夜宿普集镇。第二天(十七日)一早出发,沿途酷热大旱导致无处寻水,李开先等人便采用“望梅止渴”之法,艰苦前行。来到龙藏洞所在的山谷后,发现附近村民都纷纷来这里取水。人们告诉李开先说,要在附近十里八乡找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的话,非龙藏洞莫属,“独龙藏洞兼有之,此其所以为可贵云。”
李开先一行进入山谷,转过腰疼崖,观摩乡众取水的赵八井。虽称作井,却“名盛而实不副”。原来赵八井虽是一眼山泉,却非如井般平地涌出,而是“水自崖上悬注”,加之水量不大,所以前来取水的人们只能排队等候。过赵八井之后,风景如画,低头见草木交加,仰视则峰峦环抱,正是水裁曲岸直,云截乱山平。李开先和同行众人一时间陶醉在美景之中,忽见山僧明月自龙藏洞中翩然而出,迎迓在洞前,仿佛仙人一般。入洞,只见左虚旷而右幽邃,上穹窿而下崎岖,内深奥而外通明。水从洞出,冷气袭人湿透衣衫;野鸽飞鸣,风掠花梢落满冠服,正所谓“水从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李开先说,此乃天然形成,如穹庐般高阔,即便百十人入内也不过是只占区区一隅,即便是善于投掷者也不能将卵石扔到洞顶,实在是奇伟之极。深入洞内,水流潺潺,李开先“遂不敢穷其源”,却又舍不得离开,只能“携客屡出屡入”。于是作赋说,此洞形似鹤翔,名为龙藏,既高阔又深长;洞内有系龙桩和卧龙床等景观,他们吸月华吞日光,宛如云水仙乡。李开先之所以将此洞称作“龙藏洞”,原因也就在此。他将此洞纳为己有,临行前托付给僧人明月看管,并将其列入章丘八景之一,并作诗赞美说“龙洞熏风日日清”。
不过在民间,人们却称龙藏洞为“赵八洞”,清道光《济南府志》云,“相传古有樵夫赵八居此”,于是山下的村子也因此叫做赵八洞村了。如今我们来游赵八洞,李开先当年所见的赵八井虽已改称“龙藏泉”,却依然是“水自崖上悬注”,状若一个小瀑布,最终汇集成一湾清潭,倒映群山如画。自龙藏泉拾级而上,赵八洞悬挂在山半。入洞回望,则见洞口之上悬挂一孔,日光自孔中直射洞中,金光四射,用李开先的话来形容,就是“如天窗然”。李开先的好友书法家雪蓑子苏洲惊叹于此景的神奇,遂在嘉靖二十八年至此游览时写下了“通天透地”四个大字,镌刻在了洞口南壁上并保存至今。
赵八洞内最著名的,当属南北两壁上的摩崖造像。这些造像共计85尊,从其雕刻风格上来看,应为元至明代民间所为。其中北壁分两窟44尊,东窟体型较小但数量众多,西窟均为坐佛。南壁第一窟为关帝、关平和周仓造像,第二窟为十八罗汉,第三窟为往生七佛,第四窟在穹顶环列。他们体型相对同期造像较大且技艺精湛,是民间艺术的结晶。深入洞中,景致如李开先所述无二,今人将山洞开凿贯通,可蜿蜒自东南侧山崖出。
转而向南,山峪幽深直上,峪内浓荫密布,悬崖间山泉出露,汇流成溪。天泉出自高崖上一天然石孔,假若雨季,则喷薄而出,好似如天上泻落,滋润四周花木扶疏。圣母泉在天泉南,出自崖下一天然石隙,积成小池一方,清可照人。奋力攀登至盘路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西望,天仓岭上白云苍茫,传说有粮仓隐于山巅;东望,平坦开阔宛如高原平台,平台上又雄峙一座大山,名为四鸡山,海拔近800米。四鸡山原名四暨山,因山大顶平可以远眺而得名。假如不是自赵八洞攀登至此,四鸡山主峰会让人产生是于此平地而生的大山一般,正是“山外有山”的真实写照。
嘉靖四十三年,李开先在游览了赵八洞十九年后,写下了《游龙藏洞记》。他说,自己原本希望能够再游此地,可惜一直没有能够成行,如今僧人明月已去,明悟受自己的委托接管了这里,于是追忆旧游而为之记。这一年,李开先已经63岁了。
新闻推荐
时报7月24日讯 (记者迟焕东)记者24日从济南市旅游局获悉,在国家旅游局全国50个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济南市第二季度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8.72,排名第13位,比去年同期提升28个名次。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