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明实习生李诺然
卧虎山水库东侧的滩区分布着百余个蔬菜大棚,以种植反季蔬菜为主。
A8、A9版照片均由记者王锋 摄
□策划:刘峰 □采写:本报记者 卢明 实习生 李诺然
在发展规划中,南部山区的定位是:以水源补给、资源保育、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绿色”、“生态”、“都市农业”等成为南部山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南部山区的都市农业发展迅速,村民收入增加明显。但随着进一步发展,南部山区的都市农业遇到缺乏品牌建设、缺少规模化经营、缺少深加工等瓶颈,记者调查后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建设用地的稀缺和资金保障的不足。
现象
守着土地难统一利用,粮食换来土地使用权
消失20年,“粮本”又重现
计划经济年代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给,为每个人配给粮食定额,每户一个粮食和食用油定额本,简称粮本。居民可凭此定时到指定粮店购买粮油。20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实行粮食开放政策,粮本的作用逐渐消失。
可令人称奇的是,2月21日,记者在西营镇石岭村探访时发现,不少村民家又用上了粮本。该村村主任盖永宝介绍,村里为建设都市农业园需要对小块土地进行流转统一利用,为了能流转出一定规模的土地,只能用发粮本补粮食的方法解除村民后顾之忧。
粮本再现 村民可凭本领粮买油
在村民老杨家记者看到,粮本是绿色的,长约十厘米,宽四五厘米。在封皮上方写着“购粮证”,下方为“济南市历城区禾丰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红色印章。
翻开粮本,第一页上写着持有人的姓名和土地面积,再翻过一页就是类似于存折的使用记录。在老杨的粮本上,记者看到了“2012年1月,玉米油95元,面粉80元”的使用记录。老杨说:“土地流转时占了我家229平方米的地,村里为此每年补助229斤小麦、229斤玉米。”
村主任盖永宝说:“发粮本就是为了保证村民能有粮食吃。”
盖永宝介绍,除了要粮食外,村民还可以拿着粮本去合作社买米、油、面等。“这样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样,村民能‘旱涝保收\’。”他说。
高价补偿 每平方米每年一斤麦子一斤玉米
据了解,2010年,为发展都市农业,石岭村成立了禾丰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像老杨这样拿到粮本的共有355户,其中流转土地最多的村民有约1500平方米,最少的几十平方米。
盖永宝说,每平方米每年一斤麦子一斤玉米的补助标准,是根据村里土地和种植作物的具体情况,调查了很多农户每年的收粮情况定下的。“按这个标准,一亩地667平方米,每年会补助玉米加麦子1300多斤,这个产量村民是种不出来的。”村委会办公室范主任说,花这样的代价就是为了能保证流转出一定规模的土地。
在记者入户采访中,盖永宝的说法也得到了多位村民的证实。村民李大爷介绍,一亩地好的年景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加起来能收1000来斤粮食。村民高大婶说,占地后给的粮食比自己种地产得多,是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用再搭上人工、肥料等。“省下劳力去外面打工,挣得钱更多。”高大婶说。
无奈突破 粮食换土地使用权
记者在石岭村转了几圈后发现,村里既有两三层的小洋楼,也有石头垒起的老房子;有的村民家里停着小汽车,也有村民家还是老式的自行车……
据介绍,石岭村共有 585户1871人,村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条件好的大部分都是在外面做生意、包工程的,中等的是在外面打工的,条件比较差的是在家种地的。”范主任说,守着土地的农民种小麦、玉米加上花椒、核桃,一年下来平均一个人的收入仅在1500元左右。
发展新都市农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传统农业的种植观念,老百姓一时难以接受,所以,首先要保证老百姓的收益,让他们心里有底才能调动积极性,让村民放心把土地流转出来。盖永宝说:“给村民发粮本也是出于这样一个无奈的选择”。
仍存担忧 百亩葡萄今年结果也发愁
以“发粮本、补粮食”等方式流转出来的土地为基础,石岭村建设了100亩的生态葡萄采摘园和100亩的金银花种植园。2月21日,在去石岭村的路上记者看到,马路旁的大片地上已立起了一个个石柱子,一棵棵还未发芽的葡萄树攀在石柱上。盖永宝介绍,今年葡萄树就能开始结果。
盖永宝也坦言,石岭村在发展新型都市农业的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光葡萄园的建设就投资200多万。”他说,目前这些资金全是由他个人和村里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而来,并没有来自政府的补贴和支持。葡萄园建成后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还没着落。
“再一个就是产出效益问题。”盖永宝说,今年葡萄就能结果,但要真正开始产出效益至少要三四年时间。而且,对于葡萄园建设完成后产生的具体效益,他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西营镇党委书记徐建利对都市农业发展也表示出了一定担忧,“难就难在这个产业链效益太低了。周期长,产出效益太低,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调查
南山致富两大绊
近年来,南部山区的都市农业建设发展迅速,西营高光效苹果、仲宫月亮湾都市庄园等一批新型果园带领当地农民走向致富之路。但随着进一步发展,南部山区都市农业缺乏品牌建设、规模化经营、深加工的问题开始凸显。用当地有关负责人的话说就是“品牌叫不响,深加工难开展,南山农业想挣大钱不大易。”
【关键词品牌效应】
牌子叫不响:
生产全是小地块,批量采购不敢接
一直以来,林果业就是南部山区重要产业。近年来,以西营高光效苹果等为代表的一些现代林果园发展迅速,当地村民发展采摘收入明显增加。然而,南部山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现实困难。“我们有万亩林果,在市场上却叫不赢一棵鲍芹。”西营镇一位负责人说,品牌已经成为制约南部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上罗伽村依托高光效苹果的生态园区建设,是历城区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上罗伽村老王家有4亩苹果园,老王说,苹果的销路基本不用愁,贵的每斤能卖到6元,一般的四五元,每年仅高光效苹果就能收入5万多元,而之前没建生态园之前,每斤苹果好的时候也只能卖到两三元。
月亮湾都市庄园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的生态游乐景区。据月亮湾都市庄园办公室主任姜南介绍,月亮湾景区内目前有16个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茄子、辣椒等有机蔬菜,“年前的时候,茄子每斤卖到了十多元钱一斤。”“我们计划在济南建100个直销店,目前只有 5家开业。”姜南说。
“南部山区的农产品很丰富,品质也很好。但是,我们产量上不去,我们品牌认证上不去。”西营镇党委书记徐建利说,没有叫得响的硬牌子,就没有市场效应,没有市场效应就没有经济效益。“再有一个就是带动效应不明显。”徐建利说,没有大品牌,不能大规模集中生产,辐射面积就小,对周边村庄发展的带动作用就相对较小。
【关键词深加工】
牌子不硬加工难
没有深加工:每斤栗子只卖三四块
徐建利说,南部山区农产品的深加工相对较少,对农产品附加值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当地一位负责人开玩笑说:“现在南部山区是只卖大米不卖粥,挣得钱也不大多。”
西营镇藕池村板栗采摘观光园也是历城区重点打造的都市生态园。藕池村会计马勤业介绍,藕池村目前有栗子树5000亩,年产栗子50万斤。
“产量每年都差不多,品质也有保证,主要就是市场价格不稳定。”马勤业说,最近几年栗子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市场最好的是2010年,每斤栗子卖到了6元,2009年的时候每斤只买2元。现在栗子只是最初级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市场牵着走。“我们这的好栗子每斤只卖三四元,市区里的糖炒栗子每斤十几元。”在西营镇上工作的村民高凯说,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加工,栗子的价格就涨了好几倍,如果做成糕点等进行深加工,那么栗子的价值就可能翻上好几番。
仲宫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仲宫镇并没有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农产品深加工也是发展都市农业急待突破的一个瓶颈。
分析
南山农业两大难既没土地也没钱
南部山区的生态农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大发展后,在探索新型农业道路上,遭遇到规模化经营、品牌打造、产品深加工等发展瓶颈。南部山区多个街镇负责人表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就在土地和资金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策支持、财政保障力度,也需要完善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深加工”,村办挤出来当“车间”
西营镇党委书记徐建利说,有好多人看中了南部山区,想过来搞有机蔬菜种植,然后精细化包装,把简单的农产品弄成商品、礼品。“但要搞深加工,就要建厂房,起码要有储藏间、加工间、消毒间等配套设施。”徐建利说,根据目前的土地政策,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无法批复。
徐建利介绍,一些比较有“头脑”的村主任把办公室挤出来,然后找上几个农村妇女,把农产品分装分装,印一部分包装盒,简单放进去。“这就算是目前农产品的‘深加工\’了。”
仲宫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没有政策支持,工厂建设用地无法批复,农产品深加工也就无从谈起。”
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是南部山区独有的资源,将两个产业有机结合是南部山区发展的方向。“这两个产业的结合也面临一个土地问题。”徐建利说,都市农业园区也需要有配套设施,像九如山景区,“九如山设计的是五星级景区,景区必须得能吃住,结果宾馆等盖不起来,不能把游客留下。”
创牌子搞建设,没有资金难上难
“有了政策的支持,还需要财政的保障。”徐建利说,工厂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南部山区各街镇的财政状况普遍比较困难,靠街镇自行建设难度比较大。仲宫镇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想要搞建设,必须要有财政作保障。”
“都市农业品牌的打造和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徐建利说,西营镇有计划为高光效苹果申请有机认证,但一直没有实施。一是因为规模不够,二是有些硬件、硬性指标达不到有机要求。“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徐建利说。
徐建利介绍,有机认证走走关系,花点钱也能办下来。但一进超市碰上那些较真的,一检测不符合标准,比没有牌子的时候还尴尬,一下子全砸了。“即使所有硬件指标都达标,维护这个品牌,比扩大规模、打品牌投入还要大。”徐建利说。
过去种粮有补贴,现在退耕没钱拿
早在2009年,山东省对位于大汶河上下游的莱芜、泰安两市分别发放165万元和124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南部山区多位街镇负责人表示,目前关于南部山区的生态补偿还未落实。
绣川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人都有求富求美的愿望,既然南部山区人民做出了牺牲,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就应该跟上。
“为进一步促进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应真正站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角度,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徐建利说,应把南部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养山就业”、“保水就业”等转移支付政策。
徐建利举例说,过去老百姓种玉米、麦子等还有粮食补贴。现在南部山区积极推广退耕还果,增加了绿地,恢复了生态。但是老百姓很纠结:不种麦子、玉米,这块地的种粮补贴就拿不到。而退耕还林还果后,三四年内没有收益。“这样,很多村民就在林地里套种小麦、玉米”徐建利说,最后玉米、麦子收成不好,还影响树苗生长。
“退耕还林还果也应该有补偿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徐建利说,要从根本上破除南部山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推荐
时报3月6日讯 (记者王颖军)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将油品标准由“国3”提高到“国4”后,南京为改善空气质量,也将从下月起推广“国4”汽油,“国4”汽油的含硫量仅为“国3”汽油的1/3,但价格也会相...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