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南部山区求富十年

来源:济南时报 2012-03-05 15:20   https://www.yybnet.net/

作者:王锋摄

玉符河畔山脚下新建了多家经营农家乐的餐馆,冬季游客较少,不少餐馆开始搬运建材准备扩建经营场所面积。 记者 王锋 摄

2003年,山东省委提出济南“南控”战略;2012年2月,市委书记王敏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实施积极的‘南控\’战略……”

十年变迁,如今的南部山区再度站在历史机遇的十字路口。南部山区如何再次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本报今起推出《“南控”10年》系列报道。

□策划:刘峰 □采写:本报记者 刘彪 实习生 邵猛

【编者按】

在2月10日举行的中共济南市第十次代表大会 上,市委书记王敏在题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报告中表示:“要实施积极的‘南控\’战略,科学有序地发展南部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这是新提法,以前从没这样提过”,西营镇党委书记徐建利对记者表示,市委书记王敏讲话中的“积极”二字让他非常振奋。

在“南控”战略提出10年之际,“积极”两个字对南部山区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是南部山区作为济南生态水源地,要严格控制项目落地。一方面,当地百姓存在急需发展的要求。“南控”10年,百姓富了,但富裕步伐远比市区慢;百姓致富路子活了,但还没有有效地、大规模地将当地资源与市区大需求对接。“南控”――有效控制的背后是当地百姓对加快致富步伐的更加期待和向往。

“南控”10年后,春天又来到。面对济南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的“新南控”发展大政方针,南部山区再次站在新一轮历史机遇的十字路口,机遇和挑战共存,发展与期待同在。

近日,记者分兵四路深入南部山区,走遍了仲宫、西营、柳埠等镇40个自然村,在炕头上倾听村民的心声,在田野间与基层乡镇干部促膝交流。20多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就旅游、农业、经济、生态、绿色产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调查。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南控”10年》系列报道,力图将大量南部山区的第一手信息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要致富先修路”,修了11年,路通了却“有路未富”

金刚纂村:

年没找到致富好路子

马光业在济南名气不小――― 他是仲宫镇金刚纂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山东省人大代表。1994年他带领全村乡亲开山造路,历时11年终于穿破北岭,打通了通往济南的道路,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然而,金刚纂村并未因此快速富裕。2005年金刚路刚一修通,马光业又面临新的考验,在“南控”背景下如何致富。7年来,他一直在寻找致富路,曾多次探索也小有成绩,但离真正的“富裕”还很遥远。

“南控”控的是污染不是发展。但马光业在执行过程中很困惑,在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面前他更多选择了保守,因为有时候“不发展不赔钱,越发展越赔钱”,“不能因为我的一时失误给村里背上更多的债务”。然而问题又来了,不发展或发展得慢,老百姓对村干部还是越来越不满。

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两会”上,马光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10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到致富的好路子。

致富路通了,但不等于富了

金刚纂村三面环山,1994年以前,唯一的出口是村南面的一条山沟,当地人把这条沟称为“老峪”。要走出金刚纂村,先得爬出这7.5公里的“老峪”。要到济南,必须兜个大圈子,算下来得五六十公里,来来回回一整天。“不等鸡叫就得出门,回到家就黑了天!”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那时候最流行的一句话。”马光业回忆起过去,感慨颇多,“我刚上任就决定打通北岭修公路。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人笑得直不起腰来,都说金刚纂村的人疯了,但我们默默地干着,我记得开工那天,200多名村民来了,6任村支书来了,最大的82岁,10多岁的娃也跟在屁股后面搬石头,有的妇女用筐篓挑着孩子上了岭……”

事实证明,金刚纂村的人没有疯,北岭被撕开了道口子,2005年秋天,全长3570米的金刚路全线贯通,与历城区港沟镇的桃科村实现对接,金刚纂村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当时的马光业头脑却依然很清醒:“如果村民不富,就等于11年的苦白受了。”

“南控”面前,多次探索效果不佳

“路刚一修通,恰好遇到‘南控\’有条不紊实施的时候。”马光业说,不让大规模搞开发,他便想到了发展旅游业,“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还得把城里人请进来”。马光业有此想法源于专家的点拨,当时专家说,北京郊区有个村子建了一些楼,请城里人周末去住,村民为其服务,发展得很好。

然而因为“南控”,搞农家乐的用地问题解决不了,马光业只好作罢。遗憾之下他开始投入精力整治村容村貌,开通了自来水,家家户户安上了太阳能。直到2007年,有人建议他建立村集体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分析了很长时间,感觉不行,我也没这个胆儿。”马光业说,附近有个村庄也曾搞了山楂罐头厂,由于管理不善破产了,村里背了很多债,“宁可不搞,也不能给村里背上债务。”他说。

后来,马光业又带领村民种茶树菇,终于把技术学会了,价格又开始大幅变动,原料价格从0.4元/斤涨到1.2元/斤,茶树菇价格却没有大的变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效益不是很好。马光业又想到了在山上放养山鸡,但由于成本比较高,饲养周期得一年时间,因此出售价格较高――― 100元/只,价格昂贵很难得到酒店和消费者认可,销路成了问题。

现在,马光业所能做的依然是美化村庄,绿化山林,搞“一村一品”,重点在山上栽种山楂树,成规模后搞采摘节,发展观光旅游,不过现在看来仍是前途未卜。

种地不如打工,村里留不住人

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马光业想带领村民在村里致富,却面临“在家种地不如外出打工”的尴尬。“据我了解,按家庭算,八成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更多。”马光业说,没办法,虽然近年瓜果价格有所上涨,但与外出打工的工资相比,涨幅还是太小。

马光业举了个例子,一个家庭在责任田里种果树,水料条件好一些的产量高一些,一年毛收入1万元就不错了,还得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净收入不到一万。而如果外出打工,在公司里干一个月就得2000元以上,干建筑打小工,一天80元,干大工的一天100元,甚至120元、150元,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原来说,发展南部山区,支柱产业是林果业,但现在,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靠这些人怎么可能发展好南部山区?”马光业说,其实外出打工的人只注重短期效益,以后老了怎么办,一过60岁,外出打工没人要了,回来还是受穷。

发展旅游修路,一些村里欠债

马光业认为,南部山区要发展旅游业,除了有生态优势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靠近济南这个有着600万人口的大消费市场,如何吸引他们来“周末游”是个很大的课题。“目前,通过‘村村通\’等工程建设,旅游路已经修好了,但一些村里已经没钱了,甚至欠了一屁股债。”马光业说,当时修“村村通”公路是上面补贴一部分,村里自筹一部分,那时候村里没钱就只能贷款,现在路修好了又没有致富,也就没钱还贷款,“我现在碰到一些村支书,他们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啥时候把贷款还完呀”。

西营镇党委书记徐建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西营镇38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多为空壳村,由于道路“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举债投入,各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观光旅游无非就是吃、住、玩、游、购、娱。”马光业说,关键就是留人,能吃饭能住宿,建这些基础配套设施都需要钱,别说现在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可以用,就是以后有了,没钱也照样建不起来。

【相关链接】

南部山区政策回顾

根据2010年济南市政府批复实施的《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07-2020)》,南部山区包括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及港沟办事处、彩石镇的部分用地和市中区十六里河办事处、党家办事处的部分用地,规划面积839.1平方公里。记者测算,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和西营镇总面积约占南部山区总面积的66%。

200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济南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2002年,山东省把济南南部山区列入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2003年6月26日,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同意《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提出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将南部山区作为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

2009年11月20日,《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示;

2010年3月19日,《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经济南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2011年,济南市“十二五”规划对南部山区保护发展专门进行了规划。未来5年,济南将制定地方性法规,逐步把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济南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生存调查

八里峪:

景区建成还缺数千万

八里峪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是济南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山东第一个观光农业合作社,也是农业部重点扶持的首批示范社……合作社发起人张务平当选过市人大代表,是山东省劳动模范。

合作社成立5年来,有过辉煌也走过弯路,目前更是面临资金跟不上发展等问题。张务平正在招商,一些客户也洽谈中,最近他又带领合作社的干部、老党员去“中国第一村”――― 华西村学习,以期获得启发。

近日,记者来到合作社所在地――― 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探访。

与3年前相比,有变化,但不大

记者近日驱车离开市区,不到半个小时就到省道327线,继续前行,只见路边竖立着写有“八里峪农庄”的大幅广告牌,爬上旁边的山坡看见山谷里有个小村子,随行的当地人说,这就是刘家村,前面则是农庄。

伴随着飞扬的尘土,记者在一个空旷地面上停下来,眼前是一个“凯旋门”式的建筑,只是还没有装修,水泥原色。“这就是未来八里峪风景旅游区的大门。”当地村民自豪地说,“建这个门,可费了个好劲,建了停,停了建,现在终于建起来了。”

记者也想起三年前来此的经历,当时这个大门已经动工。“农庄是合作社建的。”八里峪合作社工作人员陈华边说边带记者游览整个景区。路面凹凸不平,还有很多石子,汽车行驶在上面起起伏伏,两边景观树上沾满了尘土。“这路真应该修了。”陈华说。

要建成还有数千万元资金缺口

“现在很多项目都在建着,但资金出现缺口。”陈华说,例如景区为了发展第三产业,从2007年开始建大型接待中心,先期投入700万元,目前90%的工程已经完工,有114间客房,5个大小会议室,可容纳400人开会,另外还有可容纳600人的餐厅,“下一步需要装修,所需投入更大,估计总投资得一千七八百万”。

八里峪中间的景观带从2008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80%,后期还需要投入300余万元;另外还需要修路,至少400万元……“为什么景区建设周期拉得这么长?主要还是缺资金支持。”陈华说,一两千万投到景区里,根本看不出有大变化。

记者注意到,在仲宫镇政府的网站上,八里峪生态旅游农庄正在招商,项目投资额8000万元,合作方式为联合开发,项目简介中称:“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已具备了打造高档旅游、观光区的基本条件。”

八里峪当家人张务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几个投资商正跟他谈着,但都没有确定下来。

“能人”张务平被村民寄予厚望

在刘家村采访时,谈及这几年的变化,多数村民们都很满意:“每年都有分红,不错了。”至于今后如何发展,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张务平身上,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张务平是能人,是他改变了村子的面貌。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张务平还是刘家村一名普通木匠,生产家具后拉着地排车到济南卖,挣得第一桶金后又投资彩印业,为趵突泉酒厂生产包装盒,后来又涉足房地产,在仲宫镇建居民楼……2000年当选村支书后又带领村民发展到现在。

谈及目前的合作社发展状况,张务平表示,“南控”后一直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需要破题,他认为,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保护,以八里峪景区为例,过去有很多荒山,现在经过治理长了很多树木,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如果不发展也没有钱搞绿化。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陈华告诉记者,他们曾考虑通过自身资本积累的方式实现再投资,但效果太慢。据介绍,2007年八里峪农业合作社成立时,农民以土地折算成现金入股,真正用现金入股的只有10多个大股东,募集了600多万元的现金。“当时,我们是济南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全国也很少,怎么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张务平说,他是农民出身自然想着先投资农业,引进了很多优稀特果蔬新品种,例如蓝莓、红莓、椹莓等,准备搞采摘园,“但说实话,效果一般”。

据介绍,一开始由于没有掌握种植技术,对天气、土壤、温度把握不好,付出了很多“学费”。等掌握了技术,东北蓝莓又大批量上市,价格又高不上去……景区内的葫芦长廊曾被作为一景,吸引了不少游人,但前几年由于雨水不好,葫芦长得差,效果也一般。

新闻推荐

赏仙境,访仙山,就去婺源龙虎山――― 宝中旅游独家推出婺源、龙虎山专列

作者:刘苗苗)宋荣明 摄对花的喜爱,每个人与生俱来。春日里的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惹得无数人驻足流连。但只有看过婺源的油菜花,你才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盛开。三、四月的婺源,油菜花漫山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南部山区求富十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