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凤国
范海钧,中共党员。1956年出生,日照人。日照市土地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会长。由他组织策划编制的日照太阳节、日照太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被申报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列入日照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2月10日,日照主流媒体组织举办了“2011十大民生新闻人物”颁奖大会。日照市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海钧荣膺这个殊荣。
组委会给予范海钧的颁奖词是:“一座与太阳结缘的城市,一个热爱太阳文化的人。20余年,他‘追日\’的梦想从未停止。太阳文化,是他一生的宿命,也将是他为这座城市做出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一个年度大奖,一个民生新闻人物大奖,为何颁给了一个企业家?
1
范海钧,1956年出生,土生土长的日照人。他对日照这片土地太熟了。然而,他却对“日照”一词的来历却是陌生的。
“日照”的地名是如何来的呢?为何前人偏偏将“日照”一词为这片土地命名?
正因为“熟悉的陌生”,还是少年时代的他,就对“日照”一词的来历充满了深深的好奇和各种猜想。
一颗种子,从此在他的内心埋下。
他关于太阳的最初崇拜、关于太阳文化的最初想象就是在那时确立起来的。这粒文化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文化气候,发芽,生根,成长。
参加工作后,只有初中学历的范海钧参加了高校自学考试,专业是汉语言文学。那时候,他在《山海经·大荒经》中读到了一则有关太阳的信息:“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天台高山”、“汤谷”这些神秘的地方究竟有没有?又在哪里?
日照古属琅琊,在上古传说中,应该划入《山海经》中所说的地域范围,其中会不会有一定的联系?范海钧突发奇想,他的内心一下子被这个念头“提”了起来。
就是这不经意间的“一闪念”,范海钧的联想与《山海经》这部地理大书联系起来。随后,他写出了自己第一篇研究太阳文化的文章《太阳城畅想》,刊登于1989年的《日照日报?星期天刊》。该文第一次提出日照是“太阳城”的概念。1990年,日照电视台正式组建后开设的第一个综艺栏目“太阳城”就采用了他的创意。此栏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一定反响。1994年,地级日照市成立以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商业批发市场被命名为“太阳城市场”,这是“太阳城”作为城市标志和商标广告的首次官方应用。
是啊,太阳城,太阳城,多么灿烂光辉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是多么符合“日照”这一地名的身份!
从此,“太阳城”这个名字真正确立起来了。
“太阳城”从此成为“日照”的身份证。
跨越数千年,太阳文化的痕迹,在日照这片热土上重现。
2
2009年春,一次开封之行成为范海钧的人生转折点。
开封之行启发了他关于城市与文化的构想:开封的厚重文化、历史积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后人的发掘和推广,才能具备更大的影响力。
“太阳是人类原始崇拜的核心对象。如果日照的内涵体现着这种原始崇拜,那么,日照就必然存在着一个神秘而伟大的远古文化——— 太阳文化。若此,它的文化时间更早,它的厚重度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具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
这个念头深深震动了范海钧。
从开封一回到日照,他就立即捧起了《山海经》,仔细重读每一个章节,带着答案找证据。这时,他着手开始《日照与山海经》的写作,系统阐述千百年来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城市与一部旷世奇书的关系。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范海钧终于发现了线索:日照有座天台山。
天台山在哪里呢?天台山到底在哪里呢?为了寻找印证,日照沿海一带的山,范海钧不知寻找了多少遍。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5月,他终于在涛雒找到了那座因为曾建有财神庙而改为“财山”的天台山,与此同时,他还在山顶上找到了一个“山大王”——— 一个越洋而来的旅美博士。这一切让他惊喜不已。
鞠志国,北京大学生物系的硕士研究生,山东省文革后首批破格提拔的年轻副教授、教授,美国麻省大学的生物学博士,1993年赴美,有一份平和安逸待遇优厚的工作。
2007年春,鞠志国第一次来日照考察。当他第一次看到天台山有那么多历史遗迹的时候,他被强烈地震撼了。但看到天台山周边包括鸡呴呴喽山仍是炮声隆隆,路上拉石头的卡车络绎不绝,文化遗迹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而遭到破坏时,他又感到非常心疼、非常紧迫。
2008年秋,这是鞠志国铭记终生的“大事件”。经过详细考察论证,鞠志国有了一个大胆的动作,他穷尽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将天台山山承包下来。他要尽自己所能,好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迹。
从此,鞠志国成了“住在荒山上的博士”。
但是,热情归热情,现实状况是天台山的投入很大,鞠博士一股脑倾注到了这上头的所有积蓄很快就用完了,关键时期举步维艰,连最起码的衣食也难以为继了。下元一村的村民看不下去了,就自动给他送些吃穿用度。
窘迫的状况,让鞠博士陷入了多方面的纠结。是啊,人是需要干事业,但起码要活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啊。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范海钧第一时间赶到这里,伸出了援助之手。
两个属猴的同龄人,因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
3
那一阵,是范海钧几十年来爬山最频繁的时期。几个月下来,他的爬山记录多达30多次。
鞠博士的博学和执着让范海钧吃惊,让他对太阳文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突破。秘书出身的范海钧,荒废了20多年的手忽然有如神助。
2009年7月19日,他撰写的《日照与山海经》完稿后,被《大众日报》日照记者站长孙巍推荐该报“往事?发现”栏目发表。据说这是该栏目创办以来首次用半个版面登载介绍日照历史文化的文章。随即该文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等转载。
这一年范海钧笔耕不辍。他和鞠博士彻夜长谈,邮件不断。《话说“日照”》、《日照“太阳古国”探考》、《天台山探秘》等文章相继发表,各大主流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日照太阳文化风生水起,几乎成了网络搜索中“汤谷”、“天台山”、“羲和浴日”的头条索引。
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董事长,范海钧对太阳文化的情感有时候近乎痴迷。
2010年大年除夕。新的论文腹稿已在脑子里成形,需要马上整理出来,一刻也不能耽搁!范海钧匆匆吃过年夜饭,放下饭碗就来到了办公室。他要马上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窗外是新年的鞭炮声,窗内范海钧埋头书写。
《从翟墨到慧深》、《从日照上元下元村名看道教习俗与太阳崇拜》、《高丽大儒郑梦周与日照新罗村》三篇文章就是在这年除夕和大年初五完成的。
范海钧已经成为日照第一个系统研究太阳文化的人,在广泛的涉猎中,他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研究太阳文化要实行三个结合”,他说:“一是与考古成果、历史研究、民俗传说相结合,二是与东夷文化以及当地莒文化相结合,三是与海洋文化和齐鲁文化相结合”。
“如果说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莒文化是构成东夷文化的主枝,那么太阳文化就是这棵大树最丰硕的果实。”面对我的询问,他这样归纳。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日照有座天台山,知道了太阳文化。
2010年5月12日,在市委领导、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终于在魏园成立了。来自社会各界的56个志同道合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第一批会员。
著名学者丁再献说,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研究太阳文化的机构。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考古学家张富祥等专家学者都为研究会题词。
此外,更重要的工作还在等着他做。他和鞠博士一次次奔赴东港区、涛雒相关部门和天台山附近村落,努力做通审批、筹建、组织等各方面工作。
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在研究和推广的层面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德龙、山东省石刻博物馆专家赖非、日照市考古学家莒文化学者苏兆庆,都对天台山石刻做了详尽考察和全面研究、考证,专家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对日照太阳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9月,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华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修智先生亲率专家来日照研讨太阳文化。
2010年10月,东南大学著名民俗学家陶斯炎教授来天台山,对日照太阳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断言:“太阳崇拜之源就在日照,在日照举办太阳节当之无愧!”
《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新华社、《日照日报》、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媒体,也纷纷开辟专栏刊发或转载日照太阳文化研究活动和成果。
古老的土地上,太阳的后人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向太阳致敬、向祖先致敬。
从古到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体现着一个文化人的执著和担当,扩大了日照的对外影响。
4
2010年和2011年的6月19日,经过各方面积极争取和精心筹备,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在天台山主峰连续两次举办了隆重的祀日大典。
600余人组成的祭日队伍满满地站遍了整个山头,其中,有市委部门领导,有太阳文化研究会会员,附近村民闻讯也簇拥而来。
迎日,祭日,颂日,一跪一拜,一唱一颂,天地之间古老的仪式,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
中断数千年的日照祀日民俗,在这一代人手中恢复。
第一届文化节的举办,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人们恍然大悟,实现了心理上的认同。第二届文化节的举办后,研究会面临的是资金难题,筹集资金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研究会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范海钧就到处跑赞助,除了部分筹款及时到位之外,大多资金都由范海钧所在的公司出资承担。
祀日大典的恢复是一个创举,但也面临了一定压力。一是面对波诡云谲的房产市场,范海钧的事业大局需要腾出时间和精力安排协调。二是社会的不认可,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他图名慕利。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有的说:“范总事业辉煌,却倒头研究什么太阳,太阳有什么好研究的?他是傻了吧,找这个罪受干什么?”
的确,研究文化,作为文化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然而,放在一个企业家身上,在常人眼里就有些不可理解了,甚至多多少少有些“另类”了,因为范海钧是个企业家,企业家的法则很简单,一个词:赢利。
从那时起,范海钧说他最怕也最不理解别人问他为何研究太阳文化。
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我是一个有追梦情结的人,我相信事在人为。仅此而已。”
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得知他的状况后特地送他四个字:境由心造。
围绕太阳文化,研究会依托媒体成功面向国内外举办了太阳文化摄影大奖赛,开展了太阳文化研究会会标、会歌征集活动,编辑的太阳文化研究文集《日出先照》正待出版印刷,牵头策划的日照太阳文化节、太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已被列入日照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采访至此,范海钧长吁一口气。
回忆这些年来的努力: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组织考察,筹措资金,编写专著……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奔走游说,风里雨里,他经历了很多。
“尽管我们走过了不少的路,但我们知道,我们依然有很远的路要走!我没想在这里发大财,我图的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图的是对得起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让日照的太阳文化走出去!”范海钧说。
5
“我的力量是微小的,我一个人做不起来太阳文化,太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一靠领导,二靠团队。”采访过程中,范海钧一再强调,接受采访的,应该是整个太阳文化研究会的团队。
可以说,范海钧最得意的就是这个团队,它囊括了日照文化的精英人才。有东夷文化以及莒文化权威专家,有一流的媒体人和策划人,有大学教授和知名文化学者,还有热心的政界和企业界人士。
如果说范海钧对太阳文化付出了心血,那么,他对这个团队付出了真情。
2012年,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范海钧约着新闻界热心太阳文化的朋友辗转青州、章丘、泰安考察了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同时,去济南相关文化研究机构和大学,拜访了数位著名文化学者,就太阳文化进行咨询求教。
3月25日凌晨4点半,这一群刚从外地返回的太阳“发烧友”,揉着惺忪的眼睛,驱车赶往莒县陵阳河畔的屋楼崮,实地考察那个验证着5000年文明史的“屋楼春晓”。当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位于东边的屋楼崮山顶冉冉升起,他们终于看到专家们所描述那件惊动世界的日云山陶文“宛然如绘”的神奇景象!
这就是范海钧的太阳情怀。用他的话说就是:如果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与太阳文化打交道可能就是冥冥中的缘分。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吴宗彦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于2011年3月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团队,成为全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之一。结合该校“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