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均薇
丁肇中回家了——
时隔七年,丁肇中带着自己的第三代回家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起源。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来源!”丁肇中说,“他们对中国的血统并不了解,因为在美国没有办法展现,所以要带他们回家。”
从7月14日踏上齐鲁大地,到18日离开日照,五天来,家乡人民以最高礼仪欢迎丁肇中——
省委书记姜异康在济南会见丁肇中一行,“你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家乡欢迎你随时回来”,姜异康书记说;
杨军、李同道、侯成君、王斌、刘西良等市领导一路陪同;
市委以中心组集中学习报告会的形式,邀请丁肇中教授作专题报告;
日照国际海洋城的孩子们夹道相迎,人山人海中,有的乡亲爬上屋顶向丁肇中挥手致意……
五天,这是丁肇中故乡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五天的朝夕相处,有幸深入了解丁肇中教授。更幸运的是,丁肇中教授和他的家人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让我们得以走近一位真实的丁肇中。
“欢迎回家”,丁肇中郑重地对家人说,俨然一位主人在迎接多年未见的儿女
还是那道门,还是那双手——
七年了,丁肇中再一次站在祖居的第一道“五宅”大门前。
这次,他没有着急推门回家,而是示意夫人站在自己的身边,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站在自己的身后。
“欢迎回家”,丁肇中郑重地对家人说,俨然一位主人在迎接多年未见的儿女。
听说丁肇中回家的消息,一大早,丁肇中祖居已经被热情的乡亲围得水泄不通。幸好,夹道欢迎的孩子们给丁肇中一家人留出了一条回家的“缝隙”。
看着家乡的孩子,丁肇中仿佛回到了童年在日照生活的那段时光。他用英语跟自己的外孙和外孙女说:“看见那个走路的小孩了吗?我当年跟他一样,可是我那时的生活就比这些日照小孩难多了。”
为了回家,丁肇中的夫人苏珊特意给自己的外孙女和外孙起了中国名字。外孙女婕德叫“美玉”,外孙则用了丁肇中父亲的名字,叫“观海”。
种德堂,是丁肇中祖父居住的庭院,分东、西厢房,正厅,柴草房,厨房,东、西学堂,是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
站在种德堂前,丁肇中指着铜板上的中英文介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慢慢地“点”给家人看,夫人看完,是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外孙……
掀开旧时的粮仓,摸摸儿时的衣柜,坐坐祖父母的床,听听“知了”的叫声,丁肇中寻遍家里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不厌其烦地向家人解释这些角角落落,让他们也摸一摸,坐一坐,用心去感受那些旧日时光。
76岁的丁肇中仿佛要把儿时的每一段记忆都复制并根植在家人的心中,让第三代人牢牢记住:这里才是你们的根源。
西学堂,依旧方凳为桌、板凳为椅。丁肇中把家人一个一个安排在小板凳上,寻找当年的私塾旧影。
咔咔咔,一阵快门声响过,丁肇中风趣地对摄影记者说:“这张照片一定给我们。我们毕业了。”
在丁肇中父母的房间,丁肇中告诉外孙:“小时候,我就在这张床上睡过。我们一起躺躺。”
祖孙同时躺下,丁肇中满脸的幸福。
又要离开祖居了,丁肇中与家人共同题词:小石也堪抵巨浪(引自《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丁教授解释说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们很高兴再次来到这个对我们有非常特殊意义的地方。
1985年,丁肇中教授获诺贝尔奖后第一次回日照省亲,受父亲嘱咐寻找家谱。在日照国际海洋城管委,丁肇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八修的大陆版和台湾版《日照丁氏家乘》。
尽管家谱上的字不大,丁肇中还是认真地寻找自己的家人。找到女儿的名字时,丁肇中招呼女儿过来看,“现在女孩也记在家谱上了。”
无根不成木,无祖不成人。丁肇中说:“非常感谢(这份礼物),让我的家人知道来源是什么地方。”
临行前,丁肇中教授与家人为日照国际海洋城题词:不要害怕成为伟人。有些人天生伟大,有些人通过努力取得英名,有些人则被迫接受伟大的头衔(引自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今天我们了解了丁氏家族的传统和日照市振奋人心的美好蓝图,倍感荣幸。日照是一个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最高兴的是带着第三代人回家,还有日照的变化。”
听说丁肇中回家,记者提前查阅了许多资料。然而,五天的相处,却发现丁肇中教授并不是“传说”中那样严肃,而是一个睿智风趣、“事无巨细”、记忆力超强的人。
坐轿车,丁肇中喜欢副驾驶的位置。当然,他更喜欢自己开车。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76岁的丁肇中教授依旧开车上班。
五天来,每次出发前,丁肇中总是先到中巴车看一看自己的家人是否坐好,才去前面轿车的副驾驶位置坐下。每走几步路,总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人有没有跟上。
是不是因为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第一次回日照,才格外照顾呢?记者问丁肇中教授。
他回答:“不仅是对家人,而且对跟我一起工作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六七百人,都是一样的。我要关心他们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是否正确。但我跟他们所有的人都保持距离,从来不到人家(里)去。”
五天来,让丁肇中教授非常高兴的,莫过于外孙女、外孙都喜欢日照这座城市,喜欢这个家。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日照,丁肇中不辞辛劳地带着他们参观了日照城市规划展览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港展览馆、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公司、现代派沃泰自动变速箱公司、尧王酒业集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御海湾茶园,并观看了《日出先照》。
丁肇中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对曾经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都能准确说出时间和地点。
在涛雒祖居,丁肇中对一位乡亲说,我们见过,1947年在青岛。
沈海高速涛雒出入口处,赫然立着“丁肇中祖居”的指示牌。丁肇中高兴地与家人在那里合影,并告诉他们:这里指引家的方向。
在日照城市规划展览馆,看着自己三次回日照寻根省亲的每一张照片,丁肇中都能说出时间、地点,乃至当时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他在题词中说:“日照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感到震撼。祝愿日照的未来更加美好!”
在尧王酒业集团,丁肇中饶有兴致地示意家人尝尝中国酒。
家乡的每一个巨大变化,丁肇中都要亲自给家人讲解、翻译。在日照港展览馆,丁肇中指着世界地图,给家人翻译日照港吞吐量在世界排第15位。吞吐量世界前三位的都是中国港口,鹿特丹是第四位。丁肇中的脸上带着孩子般骄傲的神情。
最喜欢日照的煎饼和绿茶;最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御海湾茶园,丁肇中教授详细询问日照绿茶的储藏方法。一场《日出先照》,则让丁肇中看得入迷。演出结束时,记者问丁肇中教授:好看吗?
丁教授使劲拍了拍记者的肩膀:“好看,非常好看!”这是五天来,记者看到的丁肇中教授非常兴奋的表情之一。
采访中,当问到“携第三代回家,心情是否格外高兴”,丁肇中连说:“对对对,确实高兴。最大的高兴,不仅是带着我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外孙回家,还有日照的变化,一个绿色城市,非常清洁、有秩序。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丁肇中说:“日照的绿色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将来的规划,都比2005年有很大的变化。我最喜欢的是路边很多很多的树,海水非常干净,沙滩也非常干净,我跟我太太说这里(的沙滩)远好于波士顿海滩。”
记者告诉丁肇中教授,在采访他的外孙女和外孙时,两个孩子非常喜欢日照,希望再来日照,与日照孩子能有一些交流。当然,他们也希望在您的带领下,一起来日照。
丁肇中一直在微笑着点头。他非常肯定地说:“一有时间,就回来!”
对于孩子们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回家,丁肇中教授则风趣地说:“当然,他们需要一个翻译。”
“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实验,并把它作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家乡人记得,1985、2002、2005年,丁肇中曾三次回日照。
丁肇中教授说:“不对,我小的时候也来过。”
尽管多次回家,但是,2012年7月17日上午9点30分,《寻找宇宙的起源》——丁肇中专场报告会却是第一次在日照举行。市几大班子领导、科技界、学生代表都参加了报告会。
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丁肇中教授讲述了他一辈子的工作——五个实验和体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最顶尖、最高端、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让家乡人民现场感受和体验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大师风范。
丁肇中教授的第一个实验是1965年测量电子的半径,经过八个月的实验,推翻了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著名教授们“电子是有体积的”的结论,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体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实验是1974年新粒子家族的发现,两年后发现了“J粒子”,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体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
第三个实验是1979年测量电子的半径,却发现了胶子。体会: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实验是1982年-2003年在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体会: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对贡献大的科学家,要有优先的认可,并使之得到国际上的公认;这样才能得到参加国政府长期的优先支持!
第五个实验是从1994年至今在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AMS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而得出的体会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AMS安装在“奋进”号后,丁肇中教授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自己一个人穿着隔离服在“奋进”号上呆了4个小时,把16年来的所有工作从头到尾认真想了一遍,是不是还有漏掉的地方。
一个人如何能把16年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晰,又能够十几年如一日的做一件事情,对工作保持饱满的热情?
丁肇中回答:好奇是一个科学家的原动力。为名、为利是没有意义的。我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实验,并把它作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一项实验接着做另外一个。而对于做什么实验,他认为,选题非常重要。只有选择重要的题目,才能引起各国科学家最大的兴趣。
对工作,丁肇中教授一向严谨。他说:“实验仪器的选择通常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一个国家花很多钱做一个仪器,另一个国家花更多的钱做同样的仪器。可是只能在这两个国家中选一个,怎么决定呢?”
“我就详细地听,假使我有疑问的话,让他们拆开重做,两个都拆开重做,再有疑问再拆开重做。假使我完全了解了,就做一个决定,决定用这个,那另一个就没用了。”
“为什么40多年来人家都尊重我的决定呢?”
“第一,我只用技术来决定。第二,决定之后绝对不能改了。我们组里有一个传统,我很少说话,我说了话,就是最后一句。人可以离开,组可以离开,但决定不能改。”
当记者问:这些年来,您一直在探索未知领域,做别人没有做过、没有想过,甚至反对的事情,并且每次都能够成功,简直就像“神话”。
丁肇中教授笑着说:“所以,我喜欢看《聊斋》啊!”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
桑梓难忘,赤子情深。多年来,丁肇中教授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轻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项目实验组工作。
作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誉院长,丁肇中非常关心日照的教育事业。他认为,父母要让孩子自然发展。“我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我母亲是不赞成的。因为那个时候在美国很少有外国人,尤其是华人,她认为学工很容易找到事情(工作)。不过,她说你愿意学什么我都赞成。”
丁肇中教授认为,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如何选择一门学科,并把它作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呢?
丁肇中说:“特别有兴趣的学科就是花很少的时间,得到很高的分数。你要是天天花很多时间,才考零分,就不可能有兴趣了。”
对学生“出国热”,丁肇中教授说:“1956年9月4号,我从台湾到东京,从东京到阿拉斯加,然后到西雅图,那时候没有直飞的飞机。到了以后,当地很少有中国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几乎没有。”
“后来我就想,华人在美国是少数,要和别人竞争,一定要了解当地社会,一定要融入当地社会。要是自己在一个小圈子里,吃中国饭、喝中国茶,不了解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大多数人的知识,竞争就很困难了。你不和别人合作,别人也不会和你合作,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入他们的社会。”
已经76岁丁肇中教授,有没有考虑过退休?
他说:“几年前,我的太太代我到麻省理工学院去问,假使我退休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待遇。”
“那里的人回答,要是现在退休,每年的收入会高一倍。但是,退休以后,你不能领导实验,可以参加,但不能领导。钱对我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丁肇中,会是什么呢?
外孙“观海”说:他是一位值得尊敬、非常靠谱的人。
外孙女“美玉”说:他是我灵感的来源,非常热爱祖国。
那我们呢?
丁肇中教授的工作态度、教育理念、为人处事等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杨军书记在报告结束时说:要学习丁教授志存高远、上下求索的思想品格,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精神意志,严谨细致、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情操追求,专心做事、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增强学习实践创新能力,锻造与时俱进品质。
7月16日上午,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先生与家人一起,回到老家日照市涛雒镇,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本报记者 李青 摄)
新闻推荐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全市各级抗击第10号台风“达维”纪实
本报记者 王均薇第10号台风“达维”袭来,山东省首次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和防汛一级响应,台风登陆直指江苏中部到山东东部特别是日照沿海一带。从8月1日到3日,不足40个小时的时间。台风...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