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鞠福轩
人活着要时刻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一位年届不惑的农村妇女,凭借一个背包和一辆电动车,两年间行程1500余公里,走遍17处乡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义务理发4000余人次。她就是尊老敬老的好女儿——— 宋时年。
四十岁的宋时年是招贤镇招贤一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依靠一家小理发店,从业已经有20年了,生意一直不错,加上她平日省吃俭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08年,她12岁的“儿子”杰杰患上了脑瘤。杰杰是宋时年大伯哥家的孩子,在他4岁时因家庭变故失去了母亲,父亲悲痛过度一病不起,杰杰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那时宋时年的女儿也只有3岁,她毅然担负起了抚养杰杰的责任,视杰杰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她和丈夫方希孟带着杰杰到济南、北京等地去治疗,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杰杰的生命。2009年,杰杰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儿子去世后,宋时年一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杰杰生病期间,很多好心人都向我们伸出了援手,虽然儿子不在了,但我要替儿子回报社会。”宋时年寻思着能会做点什么。想来想去,她决定利用自己理发的手艺为敬老院的老人做些事情。
寒往暑来,眨眼间过去了数年,宋时年爱心服务的范围由最初的村边逐渐辐射到距离她家四五十公里的偏远乡镇敬老院。为了方便及时的上门为敬老院的老人义务理发,宋时年把周边乡镇的电话号码和地址都记在了一个本子上,丈夫也帮着她画了一张简略交通图。有一次去阎庄镇敬老院,半路上电动车坏了,为了赶时间,宋时年转乘了两次公交车到达阎庄镇,敬老院离下车的地方还有数公里路,由于人生地不熟,她边走边打听,又步行了近40分钟,才到达敬老院。
棋山镇敬老院有73名老人,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宋时年每个月都会准时来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小宋为人热情,跟这些老人也特别聊得来,我们敬老院的老人都很喜欢她!”院长王立栋说。每次上门服务,宋时年都要为三四十位老人理发,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她不但一分报酬不要,就连敬老院想留她吃顿饭,她都坚决谢绝。
洛河镇敬老院有50名老人,他们也都是宋时年的服务对象。宋时年每月都会上门给老人们理发,刚刚理完发的80岁老人张学现摸着自己的头高兴地说:“小宋这闺女心眼子实,手艺也好。我们都特别喜欢她!”对于那些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五保老人,宋时年就到他们的房间,在床头为他们理发、刮胡子,陪他们聊天。
“自从她出去到外乡镇理发后,家里的活基本帮不上忙了,为了家庭开销,我自己弄了一个近二亩地的蔬菜大棚,有时累厉害了也是希望她能帮帮忙,可是看到她每次出去后心情都很舒畅,我也就支持她了。再说做这个事情也很有意义,人不能老是为自己活着吧。”宋时年的丈夫方希孟微笑着说,从他的笑容中可以看出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对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得知妈妈到敬老院为老爷爷、老奶奶义务理发,放假的时候,15岁的女儿也跟着她一起去献爱心。宋时年时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人活着不要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与失,要时刻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韩庆刚 苏诚)近日,经济开发区中学又传喜讯,该校语文教师程静静,将赴济南参加山东省优质课比赛。这是本学期,继化学教师李伟、英语教师郑霞、美术教师刘立玲、物理教师孙玉燕之后,第五位参...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