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任刘成花精心为患儿诊断病情本报记者 孙继广 通讯员 韦永长
“十姐妹”创建小儿科
九年前刘成花在文祖医院的大内科从事临床工作,有一次来了一名儿童患者,但是限于该院没有专业的小儿科医师,患儿不得不转院,看到孩子被病痛折磨的脸庞和孩子妈妈那失望眼神,刘成花感到一阵阵难过,也就有了要创建儿科的想法,与本院几个要好的姐妹一说,大家都非常高兴,立刻组成了一个“十姐妹”的团队,向院领导请愿,得到大力支持。她们带着信心和期望相继到济南市儿童医院进修深造,如饥似渴地学习儿科医术,一年后饱学归来,2004年正式成立了文祖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专科——小儿科。
“万事开头难”,作为科主任的刘成花深知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良好开端,不能让群众满意,此后的工作将会很难开展。她首先从抓好科室管理入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上高标准严要求,并带头严格遵守。她们注重严把医疗质量管理关,狠抓服务环节、岗位流程和操作规程,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围绕病人开展服务,随着经验不断成熟,技术不断提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开拓创新增强医术
该科人员意识到,医疗技术是治病救人的根本,医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先进医术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科室制定激励措施,支持人员外出进修,每年在继续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经费,鼓励个人深造。科室制定了集体学习制度,不但引导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及卫生系统文件,提高职工思想觉悟,还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共同探讨上级先进技术和经验,认真分析特殊病例,总结治疗经验。她们还注重与上级医院搞好技术协作,聘请省市级专家教授来院指导,帮助开展业务加快建设发展。同时经常性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鼓励青年从技术、措施、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
目前该科医师各有绝活,刘成花的小儿肺炎、脑炎、心肌炎、佝偻病治疗技术,郭红梅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穴位磁性治疗术,赵景艳的头皮针及留置针输液技术,张莹的中医婴儿抚触按摩止泻法……她们的技术水平均已达到省市级水平,也更加得到了群众认可,科室就诊量日益增加,有时一天就诊的孩子多达一百余人。医护人员对患儿服务上耐心细致,治疗上精益求精,尽一切努力让患儿和家长感到温馨、舒心和放心。
“宝宝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有人说“儿科大夫最好当”,甚至把某件事比较简单都用“小儿科”来形容,其实内行人都知道给小孩治病可不是简单的事。为了消除患儿恐惧,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儿科医护人员们采取“微笑阿姨”服务,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计哄逗患儿,有时甚至要自己掏钱买糖果。她们每人都具备“热心、耐心、虚心、诚心、真心”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坚持人性化服务,不断探索服务途径,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还印制了个人联系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每当儿童节到来,科室都要给住院的小朋友赠送一份礼品。科室布局和建设也处处体现人性化,根据儿童天真好玩的性格,在门诊和病房设置宝宝俱乐部,设立了家庭式病房,内有玩具、电视等,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达到治病的目的。
“宝宝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儿科医护人员的真心话。主任刘成花深有感触地说:“每当患儿康复,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作为医生不管再忙再累,也不管心情如何,只要往诊桌前一坐,看到周围那些恳切焦急的目光,就要拚弃一切私心杂念,专心为患儿诊治。”
舍小家顾大家
刘成花是一名合格的医师,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却忽视了家庭,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和妈妈的责任。八年多她从没跟家人过上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有一次本想在家陪女儿过生日,没想到一个电话就把她叫回了医院。儿科人员很少正点下班,也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甚至要24小时开机,经常深夜到医院为患者服务,但她们却从来没有抱怨过。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班上班下,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当个人利益与工作利益冲突时,他们放弃的永远是个人利益,因为她们心中装载的永远是患者。如今,随着该科医疗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年门诊量已逾两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上千例,服务范围已扩展至莱芜、历城、淄博等周边地区。
儿科全体人员的付出得到了认可,突出贡献科室、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这些荣誉连同群众的感谢信、锦旗纷沓而来。她们不骄不躁,始终以实际行动树立着青年医务者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形象,她们不愧为新时代青年的榜样、巾帼的先锋,用一腔热血谱写着青春之歌!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