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臧文涛)
《月上中天》 200×180厘米
名师简介
梁文博,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多次获奖,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政协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山东十画家之一。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其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等画展。出版有《当代中国书画精品——— 梁文博》、《百杰画家梁文博作品精选》等多种画册。
众评名师
文博有一双特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慧眼,他坚持走一条反映生活美感的创作道路,在创作的形式上又一直采用工笔的方法,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向着他认定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歌德说过:“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限定自己的艺术范围,要有充分自信的心理素质,尤其在这艺术多元、歧路亡羊的年代。
从艺术规律上说,艺术生产,不仅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熟练的技巧和精湛的工艺手段。创造性和工艺性的结合,是艺术生产的特色。文博反复强调“难度系数”,是的,艺术都有难度。“煮豆燃豆萁”,大白话一样,为何千古流芳?七步之内作出,“七步”是难度。走路谁不会,可人家能在钢丝上走,还能在水流湍急的大峡谷的钢丝上走,钢丝是难度,没难度就没艺术。从文博第八届全国美展的《秋漫沙坡头》到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阳光》,都是经年累月的长篇巨制。画中人物和景物的深入刻画,无不倾注文博的深情,又无不透露出“熟练的技巧和精湛的工艺手段”。文博身体力行,立竿见影,用自己的画,为自己的主张,做了最好的诠释。 ——— 岳海波(著名画家)
近年来,梁文博一直致力于“工兼写”的新突破,力图在原有的工笔画人物画基础上增加意笔的技法与内涵,以减少工笔的匠意,通过意笔来增强绘画性,使作品更有画境和意境。由此,他改熟宣为生宣,画了大量写意的紫藤、荷花、仕女。那优美的线条和书法,清纯的意蕴和境界,为他的画作又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当他将意笔的技巧融进工笔之中后,成功地突破了工笔画束缚画家创作的旧框框,清理了画面的制作感,使自己的才情灵气在画面上得以张扬,形成了既有深厚工笔功底,又有着灵动飘逸、意蕴悠扬画风的新面貌。正是这些,已使他在“半百变法”中走向了工兼写的新的丹青世界之中。 ——— 辛平(评论家)
名师答问
梁文博教授的人物画细腻温婉,营造一种静谧唯美的艺术境界,文人情怀与“难度系数”兼具,是国内学院派人物画领域的佼佼者。另外,1983年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其间曾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今年已满30个年头。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让他对中国画的学术与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
济南时报:您长期从事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在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中,人物画的学院派味道似乎是最多的。
梁文博:应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院派中国画中人物画的成就是最高的。这个有历史原因——— 原来山水、花鸟几乎都是为人物画服务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几乎都是画人物的。为政治服务嘛,强调画人物,这是时代的产物,没办法。改革开放以后,学院派的山水、花鸟才慢慢成长起来了。
济南时报:应如何看待学院派在中国画领域的位置?
梁文博:不可否认,中国画近年来的成就与学院派的努力分不开。当然,学术界众说纷纭。记得有篇文章提到,近代以来的大师几乎没有学院派的,比如齐白石、黄宾虹等等,潘天寿建立了学院,但他的出身也并不是学院派,蒋兆和也没什么学历。学院派出了一批优秀画家,像周思聪、方增先等等,但一直还不能跟上述几位大师相提并论。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学院派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真正要从艺术来讲,天才是没法培养的。拿山东来讲,有些优秀画家也不是学院派,比如赵建成、陈全胜、张宝珠等先生。当然,这与时代有关,他们那个时代正赶上“文革”造成的文化大破坏,没有机会进学院。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像张志民、孔维克、李学明、卢洪刚等这一茬,没经过学院的是很少的。如果不经过学院的培养和训练,慢慢成熟起来,恐怕想建立自己的画风是很困难的。
济南时报:经历学院教育,对画家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梁文博:最大的好处是学院的面很宽,所以如今中国画创新大部分是在学院。在学院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都看得到,理论研讨也多。所以学院派成长出来的画家,创新意识相对强一些,面貌独特的相对多一些,像田黎明、唐勇力、刘进安等。
济南时报:以您自己为例谈谈吧。
梁文博:我的画里边,根基上是中国的东西,另外,我吸收了油画的色彩、版画的画面结构,设计元素也很多。在学院里看很多展览受到启发,对我艺术的成长和确立有很大作用,如果单纯地学国画、画国画肯定不行。我记得李振才先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 记者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谈过这个问题。他说,画中国画得有四大基础。第一是国画基础,这是肯定的。第二是造型基础,没有也不行。第三是书法基础,为什么很多人造型很好,用笔没解决?就是书法基础不行。这就像油画的色彩基础一样,色彩不解决,造型再好也不行。第四,还要有设计基础,就是画面基础。得懂画面。画出来的作品为什么没有新意?老是用古画的构图,那不行。懂画面以后,变化会非常多,很生动,从生活里能找到很多画面。所以说,这四大基础很重要。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区别可能在这儿。我搞教学实践这么多年,对这一点感触比较深。
还有一个问题,气正很重要,学院派的画,气比较正。中国画讲中庸。以前把中庸理解反了,感觉中庸就是墙头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是理解得太狭隘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像炒菜,炒煳了不行,炒生了也不行。适度为美嘛,适度就是中庸。有的画里有邪气、匪气,说明气不正。学院派要建立路子比较正的创新意识。
济南时报:谈到创新,您怎么看中国画的创新?
梁文博:在创新方面,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绘画讲否定,创新的话必须否定前人,印象派怎么产生的?就是他们认为古典画派没有色彩,不真实,从而产生了印象派。而表现派觉得印象派没有情感,又给否了。西方哲学就是否定哲学。
中国文化不是这样。对大师是敬畏的,王羲之永远是经典。中国画的创新是变通。比如潘天寿,是在学习吴昌硕的基础上有所变通,比如李可染,他把传统临得非常到位,然后吸收西方的明暗、光影,形成李可染自己的面貌。这一点很关键。这是中西文化的区别。学院派就应该这样,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变通。临古,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吃透,然后通过写生等等,画出自己的个性,创造自己的面貌。
当然,现在很多学院也有否定性的创新,这跟我说的不是一个路子。在中国画领域,西画式的创新基本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中国画的根基了。吸收和学是两个概念。应该是吸收西方,学中国传统,而不是学西方,吸收中国传统。 (记者臧文涛)
新闻推荐
时报4月25日讯 (记者田珊)山东省质监局近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3年第3批食品抽检情况,谷城堂“东郡阿胶糕”等品牌产品被检出不合格。质监部门本次对糕点、饼干、方便食品、膨化食品共4类食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