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继广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知识青年”指具有中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是由20世纪中叶中国大地千百万城镇青年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铸成的名字。这个名字曾编织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演绎了一曲曲悲壮的青春之歌!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有一位老人来本报编辑部社送稿子,是他刚写的诗歌《我们知青安了家》,内容是对我市正在建设“齐鲁知青之家”的感悟,诗歌流畅自然,具有真情实感,一看就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老人头脑清晰、记忆力好,聊起他知青生活的往事,更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下乡青年真自豪,建设农村挑重担
这位老知青叫周克能,今年整整70岁了。他是枣园张辛村人,小时候学习刻苦,考入济南十三中,然后以优异成绩被泰安农校录取。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技术,发誓将来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但是没等到他毕业就“被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62年周克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老家枣园公社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民,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知青中的一员。
知青又具体分为回乡知青与城镇知青,而周克能属于回乡知青。记者问他:“你还没毕业就回乡,是否有什么不满?”他说:“怎么会呢?那个时候,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对回家乡建设新农村,同学们都群情激昂踊跃参加。那时我还有一年就毕业了,略觉有点遗憾,好在后来给我补发了毕业证,定为‘63届中专毕业生’,在当时算是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他拿出一本已经发黄的中专毕业证书对记者展示,那上面有他的照片,一个充满激情的少年形象。除此外,还有他的小学毕业证和初中毕业证,可见他真是一个细心人。
满腔热血献农村,颗颗红心放光华
周克能回到家乡,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被乡亲们称为文化人。“土肥苗翠巧栽培,防病治虫靠文化。培育良种授花粉,山村盛开科技花。”这是他诗歌中的句子,也正是他当时参加建设大寨田下地劳作的真实写照。文革期间,他还是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写出了许多歌词、剧本和快板书,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写的歌词《要做红色娘子军》曾在1971年的《大众日报》发表,被谱曲传唱。他扎根农村一干就是十几年,其中还做了好几年的“民办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还干过建筑工,无论做什么,他都踏踏实实。
“到了1979年,知青全部返城,而我们这些回乡知青也得到安置,说明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是对我们奉献青春的一种认可。”周克能说,他在1979年已经38岁,被安置到县建材供销站工作,对他来说是大喜事。1985年县建材站划归乡镇企业局,1998年55岁的周克能从乡镇企业局退休。
知青都是一本书,往事如昨涌才思
退休15年来,周克能活得非常充实。他不甘寂寞,虽然离着城区20华里,可是他三天两头跑明水,骑着电动车到处转。后来他迷上了彩票,就成了福彩投注站的常客,不断中个不大不小的奖,最多的时候,中过2000多元。他说,其实自己买彩票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乐趣,另外,他在投注站有一大帮彩友,大家聚在一起,研究彩票走势图,也说一些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互相逗趣玩笑。周克能除了买彩票,还喜欢看电视,尤其对央视的《星光大道》感兴趣,他不但知道“大衣哥”,还知道“草帽姐”。
他告诉记者,除了看电视、读报纸、买彩票、交朋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他从包中拿出一大摞报纸来,这里面有他在济南读初中的时候发表的诗歌处女作,发表在1960年的《济南日报》上,另外他还有许多诗歌发表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报刊上,其中有一首发表在1979年《广阔天地报》上的诗歌《华主席接见知青代表》是他的得意之作。周可能说,《广阔天地报》是专门的知青报纸,而在他发表了这首诗歌不久,中国的知青运动就彻底宣布结束,所以这张报纸具有纪念意义。他已经把这张报纸,连同很多自己收藏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有关知青内容的报纸和照片,全都捐给了“知青之家”。他认为我市这次创建“知青之家”非常及时,也是很具有意义的事情,趁着当年的知青身体尚好,能够提供更详尽的资料,尽量复原那段历史,叫年轻人知道过去建设祖国的艰辛,懂得珍惜当今的大好时光。
新闻推荐
真心善待每一个患者 记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外四科护士长师艳芳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