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菲菲 通讯员 冯佳珍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对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今年,我市预计有9800名小学适龄入学儿童,11867名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这些孩子中包括在听力、视力和智力上存在障碍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要确保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入学,维护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近日,记者走进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对残障儿童的招收入学情况进行了采访。
招生现状:特殊孩子走进校园不简单
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市唯一一所专门针对特殊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于1988年,现有9个教学班,75名在校生,39名教师。该校副校长田丽告诉记者,学校从2002年开始接收智力障碍儿童,虽然每年招收的残障孩子只有十几名,但招生过程并不像一般孩子入学那样简单顺利,有时为了争取一名适龄儿童入学,需要老师们反复开展劝说工作。
“在每年对残障儿童的摸底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中重度智障儿童待在家里不能上学,原因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智力问题很隐诲,不愿让外人知道,这样就让一些适龄儿童错过了最好的上学时间。”田丽说,针对这些儿童的情况,学校老师都会尽最大努力为家长们做思想工作。
家住宁家埠镇的郑阳(化名)在普通小学读到5年级时因为跟不上班而辍学在家,老师们得知他的情况后,就隔三差五给郑阳的父母打电话劝导,还把他们请到学校里来座谈,终于使郑阳的家长决定把孩子送进特校就读。但是就读两年后,郑阳的父母因为每天接送孩子太麻烦再一次让孩子辍学,后来又是学校的老师们不厌其烦地给家长讲道理、做工作,才使郑阳又重新走进了他热爱的校园,为消除家长的顾虑,让郑阳能继续读下去,学校每月拿出50元补贴给郑阳家作为交通费,还给郑阳买来各种学习用品和日常穿的衣服。
老师尽心:孩子们创造着自己的奇迹
据介绍,近年来特教学校接收的孩子大多数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这就使老师们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每个班里虽只有七八名学生,却需要至少5名教师来管理。为教一个孩子学会扫地,老师们可能要亲身示范成百上千次;孩子们喝水不知道辨别水温高低,值班老师就用保温桶早早为学生备好午餐饮用水,以便水凉到正好饮用的温度,防止学生们烫伤;还有的孩子常常会大小便无意识,老师们就耐心地为孩子们换洗脏衣。
8年级学生玲玲(化名)刚来学校时患有自闭症,根本不与人交流,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如今已变得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玲玲告诉记者,她现在不仅会穿衣、叠被、洗衣服、切简单的菜,还能帮妈妈看孩子,她现在还是学校舞蹈队的一员。不仅生活自理能力获得了提升,学生们还在更多的领域创造着自己的奇迹。在2012年10月份举办的济南市特奥会上,该校的10名参赛学生在7个大项目25个小项目的比赛中,喜获5金5银6铜的最佳成绩。在第25界《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中,该校选送的7幅绘画作品获奖,一名学生还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些都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成果。
特色课程:为特殊孩子的成长打开一扇窗
为改善智障学生的身体机能,学校积极探索“医教结合”之路,逐步完善了各项康复设施,设立了感觉统合训练室、运动康复训练室、认知康复室,可视音乐治疗室等专用康复教室,使学生们在身体、行为、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劳动实践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课,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种植、家政、烹饪、缝纫、擦鞋等技能,使其拥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让更多智障孩子能有尊严的生活。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