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笔者与读者朋友们探讨过“微”时代阅读方式的重大转变,“微”阅读所带动的快速阅读改变了传统书籍的阅读感受,一番对比仍难下结论。阅读毕竟还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但倡导一种利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范畴,也值得思考。本期,本报将回归传统书籍现状,探讨当下“图书论斤卖”的个体现象,及最容易被“论斤卖”的励志书遇冷问题。
图书也能论斤卖元芳,你怎么看?
在胶州路、济南路及其他稍繁荣的街道,5元、10元一本的图书比较常见,尽管图书质量较差,多是盗版书,却总有不错的销量,年轻人也常驻足购买。“那么,论斤卖的图书你见过吗?”本报曾报道过“图书促销论斤卖”的消息,在一大型超市的图书促销专区,图书竟按照标价论斤卖,分为12.8元/斤、15元/斤两种,“这些书摊所售图书种类包括时下畅销书籍、中外名著、儿童读物、健康养生等书籍;图书旁还有一台电子秤,顾客选好书后有专人称重。”商家认为“书籍都是存货,但阅读价值却一点不减,很多书籍还是可以买来收藏的。”
当然,随着电子阅读的兴盛,传统书店的不景气,书籍愁销路的问题确实存在。尽管这种图书论斤卖的情况还只是个例,但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市民的讨论,有网友认为这只是一种促销手段,不值得过于关注,“而且商家本身就精明,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即便是论斤称,也只是图书的价值打了个折而已。”但仍有市民认为书籍本身便是财富,“论斤卖像进了菜市场,难以接受,感觉是对传统书籍的不尊重。”
哪些图书容易论斤卖?最常见“励志书”
几天前,一篇“有一种毒药叫励志书”的报道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如文中所说,在图书市场,近期出版的畅销书多被摆在书店显眼位置,比如《正能量》、《本能》、《洗脑术》、《自控术》、《我就是教你混社会》……由于其醒目的励志标题,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然而它们为何容易成为毒药呢?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书店,由于正值孩子们的假期,在书店看书蹭凉的人不少,若是儿童多集中在儿童文学区;若是年轻人,则大部分会集中在励志书籍专区,翻阅着各种成功学书籍。“由于励志书籍带给人们震撼,唤起勇气和力量,又带给年轻人行动的动力和鼓励。”所以这类书籍便很容易成为学生、白领尤其是职场新人的必备之书,“因为他们初入社会,需要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他们渴望成功,希望干一番事业;这更使得他们需要励志人物、励志故事和励志文化。”
然而,随着这类书籍的畅销,盲目追风和“批量印刷赶制”的各类励志书纷纷上市,“包括心理励志、职场励志、青春励志、灾难励志、财富励志、人物传记励志、成功励志、成长励志、情感励志、女性励志”等等,充斥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提醒着年轻人它们的存在。对此,一家书店的负责人表示,“励志类的书籍是最好卖的,但也是最不好卖的,会根据网络上网友的追捧程度,有时某一本会卖到断货,有的则滞销,可见大家对典范、成功的追捧。”但常年在街头摆书摊的一位摊主则称,“其实成功学之类的书已经越来越不好卖了,杂了,就容易乱。”
或许这正像《新周刊》曾做过的文化专题中“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所介绍的,“现在很多励志书和成功学已经走入了一种极端,把成功定义为财富,为了得到财富,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比如为了克服恐惧,鼓励大家在公共场合‘爬行\’,这样的励志已经失去本意,变成了一种毒药。”
书籍贵在完善人格励志图书当重内涵
对每个人来说,从小的时候就已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笔者认为,书籍更重在完善精神、人格,充实内心世界。
以本文探讨的励志图书为例,“读书的功利化已经非常明显。”曾有人如此提到,而阅读形形色色的励志图书便难掩功利性质。当然这并不为过,但需甄选,需重内涵,比如历史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中便不乏励志书,通过深度的阅读便可结合时代品味,挖掘励志文化的精神;当然,每个人励志或励志精神的构筑也不是一时就能形成,需要在长期阅读中形成持续的体系和原则,并与个人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形成励志的人格。当然,欢迎更多读者探讨这一话题,可发送dyzhaoerjing@163.com继续交流。 (记者 赵尔靖)
新闻推荐
为什么受伤的多是电动车伤人交通事故中七成与自行车、电动车有关 违章出行是主因
镜头一"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镜头二"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