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菲菲 通讯员 郭经友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通过比赛获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多年来,章丘一职专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技能学习和实践的“沃土”,培育出许多像马振国、王晓栋一样的优秀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让更多学生拥有了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双师+名师”培养高技能教师队伍
多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一支育人型、学者型、科研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还制定了名师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以“双师+名师”培训为目标,加大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校内培训、外聘技术能手、参加省市、国家级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012年,周东老师赴德国参加专业教师培训;2012年,万晓媛老师荣获全国高中组电教优质课一等奖;庄俊红老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王传霞、邱汝杰老师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薛峰老师获得济南市第三届“蓝翔杯”技能大赛第三名,并获济南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优良硬件+特色教学法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建于2007年、投资1500余万元的实训基地,现有占地3300余平方米的机加工实训车间,分为普车实训区、数控加工实训区、电焊实训区、钳工实训区、电拖实训区、CAD机房、PLC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电子实训室等区域,各实训设备共计工位800个,每个实训室均在100平方米以上,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为让技能大赛覆盖到学校的每个专业、每名学生,该校建立了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专业和课程。同时,学校还在学生技能大赛中实施师徒结对等形式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使教师的一些先进做法、绝招绝技能得到广泛推广。
在课程编排上,学校在加大专业课课时比例的同时,编制了专门的专业实训课时,让专业理论教学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学校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第二工种,提供一专多能的学习机会。
此外,学校还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使学科体系向模块化转变。教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实施模块化教学,在做中教、做中学,以适用和够用为准,结合今后岗位工作实际设计实训项目。例如,该校钳工实训学生制作重汽模型,将钳工的各项基本技能融合在一个学生很熟悉的产品中,既增加了学生实习的兴趣,又有效的掌握了必须的技能,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广阔平台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增长见识和技能。据了解,在校生每年将分批次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学交替实习,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找出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按照“立足本地,兼顾周边、面向全国全方位辐射”的思路,与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用人关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目前,该校有稳定校企会员单位40余家,同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用工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近80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该校成立了“重汽班”“海尔班”“齐鲁制药班”“百脉泉酒业班”“金钟衡器班”“中集班”等冠名班。2012年经济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积极联系本地及外地企业,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先后安置700多名学生到烟台LG、海尔、重汽、青岛京信等10余家大型企业实习就业。
近年来,该校全方位、多层面拓宽就业渠道,了解掌握更多的企业招聘信息,把握就业安置工作的主动性,为毕业生就业搭建起广阔的信息平台。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