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记者 范开云
卤煮火烧、爆肚、麻辣小龙虾、串串香……“十一”期间南下北上吃high了的小伙伴们回济南后不适应了:深夜带朋友兴冲冲奔向一家记忆中的24小时餐厅,却发现它一个月前倒闭了;凌晨一点突然很想喝碗楼下快餐店的南瓜粥,却发现它早在两个小时前就打烊了。这让众多吃货们心理不平衡了,为啥济南的夜晚就那么静悄悄呢?!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无奈:要想养得住鱼得先修池子。济南的夜餐文化的乏力,与济南的气候、文化、消费水平等有莫大的关系。这一文化的培养,还需要假以时日。
吃货深夜出击频受打击
“十一”期间,闵小卿见识了簋街的魅力。
这条位于北京的夜餐一条街长达一公里。街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饭店。麻辣小龙虾、麻辣肉蟹、卤煮火烧、爆肚……这些汇集了各地特色的美食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闵小卿去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但簋街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朋友告诉闵小卿,十年前,这条街上只有几家餐馆,后来因为晚上来吃饭的顾客很多,餐馆便纷纷延长了营业时间,最后干脆就改成了24小时全天营业。“我那天走的时候已经凌晨五点了,但依然有很多人在排队。”
回济南后,闵小卿直言“心理不平衡”了。这两天,恰好有外地朋友来济投奔她。同样是夜里两点从火车站出发,她却找不到可以海吃一顿的地方。“最后,我们只能在永和豆浆简单吃了点。”第二天,下了夜班的闵小卿再次遭到打击。当她晚上十一点,想去小区里的六乃喜吃一碗麻汁蒜香虾仁拌筱面时,却发现快餐店早在两个月前就调整了关门时间。“以前十二点关门,现在十点半就关门了。”
凌晨以后营业的餐厅越来越少
闵小卿发现,身边的24小时餐厅似乎越来越少了。几年前,24小时餐厅曾在济南掀起过一阵小潮流。泉城广场、体育中心、华联、万达等商圈,不少商家开始打起24小时营业的招牌。一些商家也趁机把营业时间推迟到了凌晨以后。如今,一切都悄然回到从前。
在闵小卿看来,快餐连锁店九碗伴的消失似乎可以看做是济南24小时餐饮尴尬现况的缩影。早在2001年,九碗伴在朝山街开业时就已经确立了24小时营业的模式。开业之初,很受一些商务人士、白领的青睐。至今,闵小卿仍对这家店铺印象深刻:超值套餐很是划算,蕨根粉做得挺好,酸辣的程度拿捏得比较合适,鱼香肉丝也不错。喜欢一楼的吊椅,小桥流水的感觉,非常怡人。“但就在今年,九碗伴突然消失了。有点不敢相信。”
闵小卿还发现,不光是九碗伴,很多餐馆重新调整了关门时间。“以前能撑到晚上十二点的,都改回十点了,很多以前凌晨两点关门的,现在也提前了一两个小时。”
饭店老板:不到一周就撤牌子
“目前,济南的24小时餐饮店,主要以快餐、烧烤为主。”著名美食家、“美食微博第一人”王晓刚称,济南的24小时餐饮离主流位置太遥远,大型酒店几乎不参与。
目前经营一家快餐店的杨川林是济南24小时餐饮的试水者之一。早在十二年前,他便在文化西路附近开了一家主题餐厅,希望依靠山师夜市的超旺人气开拓餐饮新市场。但还不到一周,杨川林便亲手摘掉了门口“24小时营业”的牌子。“一过了十点半,一个人也没有。只剩下我和服务员、厨师大眼瞪小眼。”
杨川林回忆:“晚上五点到九点,150人的座位永远坐得满满的,但十点半后接着就没人了,对比太鲜明了。”
这十年来,杨川林身边有不少朋友涉水24小时餐馆,但纷纷以失败告终,连经营最出色的店主也没撑过三个月。但杨川林对24小时餐饮的动态仍然保持关注。他坚信,只要社会还发展,夜餐文化还会在济南有长足发展。
夜餐仍受文化、天气制约
美食家王晓刚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深圳的“八卦一路”。王晓刚称,在许多城市,夜餐一条街几乎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但济南在这方面始终比较苍白。“生活习惯就是很大的原因。”王晓刚称,济南人上班早、休息早。而很多南方城市的人已经习惯了晚起晚睡。“可能我们十点前就睡了,他们晚上十二点才出门逛街。生活习惯太不一样了。”
对此,山东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李志刚深有同感。在他看来,正如老舍笔下的描述的一样,济南是一个温润的城市。济南人也是温和、淳朴,但他们对一些新事物的接纳程度也是缓慢的。所以,正如农耕文化日落而息一样,济南人更多的是坚持了早起早睡的习惯,夜生活与济南人的这一生活方式便产生了互相不对接的现象。“都不出来玩,24小时店铺哪能开的起来呢?”
此外,李志刚认为,气候是制约济南夜餐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济南春秋天多大风、扬沙天气,冬天又较寒冷。这些气候特征削弱了人外出就餐的欲望。“夏天能在路边吃烤串,冬天下了大雪,谁还愿意出门?”
济南夜餐文化还有发展空间
作为一名夜猫子,闵小卿仍期盼这样的场景:有朋友来访,哪怕是深夜,也能找一家餐厅,或是安安静静地聊天,或是大口大口吃肉、大口大口喝茶。
但闵小卿的朋友张琪则持相反的态度:为什么要夜餐呢,太不健康了!
李志刚认为,作为一个有灵性的城市,济南的夜餐文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仍需要经过系统性规划,并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进行。“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儿,这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推动。”
在王晓刚看来,济南夜餐文化的发展还是要靠走品牌化、集中化路线。所谓品牌化,便是集中打造连锁型的餐饮企业,确保24小时餐饮品牌化。“永和豆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集中化,便是模仿北京、深圳夜餐一条街的路线,将济南某个街道集中打造成夜餐一条街。“在我看来,中华小吃城不错。”王晓刚称。
山东省鲁菜协会会长王兴兰表示,夜餐文化的发展要确保其安全、健康。在这一考虑下,泉城路、恒隆广场、十二马路等地具有发展夜餐文化的潜质。在她看来,大型商超在安全性上具有其他店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把24小时餐饮店都集中在大型商超里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但目前商超大多十点钟就关门了。一过十点,很多饭店只能出不能进,也就很难发展夜餐文化了。”
新闻推荐
女报记者 陈剑峰 见习记者 薛冬 摄影 记者 张允平秋天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孩子,由于机体各系统和器官发育不完善,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极易受到“秋燥”影响。因此,秋季给孩子们...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