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彦杰
证人千里之外“出庭”作证 法院供图□本报记者 陈彦杰
在一些医疗纠纷案件中,鉴定专家作为关键证人,如果不出庭作证,案件就难以开庭审理。医疗事故的鉴定专家往往都身兼多职,法院开庭时间和专家的时间冲突时,证人往往不能出庭作证,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结。
槐荫区法院每年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有70多起,为解决证人“出庭难”的状况,法院在已建成的远程鉴定平台基础上,实行证人远程视频质证,证人远在千里之外足不出户就可“出庭”作证。
困境
关键证人不出庭导致案件延期
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离不了证人。关键证人如果不能出庭作证,案件的审理就要延期。槐荫区法院每年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有70多起,医疗纠纷案中往往都需要做伤残鉴定,有了鉴定结果,一方如果对结果提出质疑,鉴定专家就需要出庭作证。
槐荫区法院技术中心主任华君告诉记者,许多鉴定专家都身兼多职,既是鉴定专家,又是某些大学或学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们时间非常紧张,而法院安排开庭日期后就不能更改。这时法官就需要和鉴定专家及时沟通,如果时间冲突,有的鉴定专家就不能出庭作证,鉴定专业甚至出现过退鉴定费也不出庭的情况。“申请做一次医疗鉴定的费用一般都是5000元-8000元,而鉴定专家自己拿到手的非常少,如果法院开庭时间和专家的时间有冲突,他们宁愿不要鉴定费也不愿意耽误几天时间到法院出庭作证。”华君说。
在槐荫区法院审理的一起医疗纠纷案中,李某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其他新的病情,导致他身体遭受更大的损害,李某遂申请做伤残鉴定。等了大半年时间,鉴定结果出来后李某认为鉴定的结果比较轻,未达到自己的预想要求,开庭审理时要求鉴定专家出庭作证。法院确定好开庭时间后,把相关出庭作证的通知传达给鉴定专家,专家表示自己正在国外开会,不能为了出庭作证专门回国一趟。法院最后只能延期开庭。延期开庭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案件当事人不满,他们认为法院故意推延审理时间。
措施
专家千里之外可“出庭”作证
2013年1月1日,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让华君看到了希望。《民诉法》第73条规定,经法院许可,证人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为让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同时考虑到节约当事人的诉讼经济支出,在审理案件时,法官和当事人沟通后,决定运用互联网视频技术,可让证人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视频完成出庭作证的过程。
原告:“鉴定意见中第二项出院后需一人长期护理,该鉴定意见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鉴定人:“关于护理人数为一人的护理的鉴定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其中的相关规定,护理人员原则上是1人,而且在法医检验实践中需要长期护理的存在护理依赖的情况下均给予1人护理。”这是今年10月22日,槐荫区法院首次采用远程视频质证时原告和鉴定专家的对话。
该起案件的鉴定机构是湖北同济司法鉴定所,案件在开庭前,法官了解到鉴定专家时间比较紧张,而鉴定所到法院路途又比较远,案件中一方对鉴定结果有异议,鉴定专家必须出庭作证,法院最后采用了鉴定专家远程视频“出庭”作证的方法。
华君告诉记者,槐荫区法院根据辖区医疗单位多,医疗纠纷案件多的情况,和全国4个经常联系的司法鉴定机构建立了远程平台。平台可实现远程视频鉴定,运营一段时间后,法院又把服务内容延伸到证人出庭作证。
优点
远程视频质证省时省钱
医疗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往往不信任当地的鉴定机构,为公平起见,通常都会选择北京、重庆、南京等地的鉴定机构。华君介绍,以北京法源司法鉴定所为例,该所平时的案件非常多,每年有上千件司法鉴定案子,而鉴定专家仅有六七人,如果法院开庭审理就需要专家出庭作证,根本不现实。
鉴定专家如果出庭作证,他们最少要在开庭前一天到达济南,开庭审理完时间晚的话,专家还需要再住一天,一个案件就需两三天时间,鉴定专家肯定不愿为一个案子耽误他们的宝贵时间。通过远程视频质证,专家不需要专门跑到法院,他们在开庭审理时,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任务,通过远程视频质证能节省鉴定专家很多时间,变相地也节省了当事人和法官时间。
根据相关规定,在法院开庭审理时,谁申请鉴定专家出庭作证,谁先承担鉴定专家的差旅费用,案件审理完败诉方最终承担该项费用。专家为赶时间一般都会坐飞机,以重庆到济南为例,一趟的来回机票就需要三四千元,加上住宿等费用,鉴定专家一趟的费用至少5000元,这些钱都需要申请人当场报销。通过远程视频质证,专家省去差旅费,也给申请人节省很多开支。
新闻推荐
凭借《阳光100社区报》订阅2014年《济南时报》,优惠升值啦。居民除能享受到优惠的订报价格150元、获得50元的礼品外,还可获赠1小袋苦荞面(每袋重一斤,零售价17元),相当于只花83元就可订阅一年的《济...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