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发黄的记忆照片资料: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全家福”,照片中的老人已经去世,小孩子也已经退休。这张照片的收藏者王朴成(后排左一)是火车站的退休工人。
照片中间的那位老者是王朴成的奶奶,站在她身后的是四个儿子老大王逊民,老二王馥民,老三王中民,老四王毓民,周围是他们的妻儿。
王朴成是老二王馥民的长子,他的伯父王逊民是省立第四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先后在我市安澜小学、瑞华中学教书;父亲上了八年私塾,后来跳过小学直接考入胶县中学,毕业后也教了学;大叔王中民,在济南齐鲁大学上学,但是适逢战乱,没毕业学校就停课了;小叔王毓民也是在济南齐鲁大学肄业,然后在山东省粮食厅直属粮库参加工作。解放前,这两位上过大学的叔叔都已参加工作,后离休,现已去世。王朴成开玩笑说自己“先天不足”,由于遇到战乱,照片中孙子辈的王朴成没上过太多学,但是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伯王逊民是最爱讲学问的,只要和他说学问,他总有讲不完的东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让他也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
照片拍摄于1957年,是这一大家子人相对比较安生的时候。就在这张照片拍摄以后的第二年,大跃进,统购统销等自上而下的大革命、大运动,给群众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小到买米买面,大到自行车等所有物资都得提前计划,凭票供应。两年以后的1960年,又遇上天灾,是所有中国人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家也不例外。“那一年我第一次吃了花生皮馒头,我去青州找小叔,从车上买了几个火烧———那是那个困难时期最为珍贵的礼物了,我舍不得吃,小叔王毓民从单位伙房打了2个花生皮馒头我们一起吃。”王朴成介绍说,那种馒头是用花生外壳研成粉,制作而成的,没有任何营养。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类似于饲料的馒头虽然难以下咽,但在那时候没饿死就是万幸了,他的大伯、大娘都没有度过那段艰苦岁月,饥饿而死。
王朴成介绍说,他的母亲活到98岁去世,经历了军伐、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个时期,但是她晚年经常说起来,哪个时代也没有现在好,而且作为那个书香之家的媳妇,她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教育,经常给儿孙们讲老胶州的人文历史故事。(李燕)
新闻推荐
好丈夫不离不弃 好同学踊跃捐款努力,坚持,只为了留住一条鲜活的生命
...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