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宏观税负分析》电子课件刘洁 曹薇
年近六旬,爱岗敬业,在一线岗位上取得骄人业绩; 才华横溢,样样精通,在文体竞赛活动中屡获大奖; 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常年照顾病妻挑起家庭重担……
初见周荣华,是在地税局他的办公室里,当时已是下午4点,他正埋头做税务报表,年近六旬的他戴着老花镜,趴在电脑前,手边放着一摞各个镇办的数据资料以及一大本《胶州市统计年鉴》。
当我们说明来意,周荣华谦虚地说,“组织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大事,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周荣华已经57岁,依旧坚持在税收计划管理和税收分析的一线岗位上。“生活是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没有剧本的角色,没有既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怎样的付出和投入才会有怎样的结果。”他一直努力扮演着各种角色。
周荣华现是地税局收入和财务核算科一名普通干部。来自江苏的他,在胶州走过军旅生涯20载,从事地税工作17年。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优秀党员、干部标兵;在税务系统的他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地税系统优秀军转干部、优秀公务员,获得“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的事迹曾经被人民日报以“周荣华的文凭”为题予以报道。近日又经胶州市文明办、青岛市地税局推荐,入选2013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候选人。
“人对周围的一切都要发生兴趣,这样将来你不管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在这句座右铭的激励下,无论做炊事员、技术员、文化教员、宣传干事还是税务工作者,周荣华都取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周荣华说“发生兴趣”是自己把一切工作都干得出彩的主要原因。当战士时,他是学雷锋标兵;当医生,他取得军一级专业比武第一名;当教官,他是海军航空兵部级优秀教员;做宣传干事,他学会了吹拉弹唱、当导演和指挥;在税务所干征收,他是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从事税收计划管理和分析,他是省地税系统先进个人。
1996年,周荣华从副团中校军衔的部队干部,转业到胶州市地税局南关税务所干起基层工作,从零开始干起征收工作。1999年,调入地税机关从事税收分析工作。这对他来说,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此,他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他一边学习业务知识,一边自学电脑。家里没有电脑,他拿着孩子的游戏机练习指法;记不住字母在哪里,他天天晚上练习到深夜;别人一个小时可以录入的材料,他下了班再主动加班三个小时完成。这样努力学习了一个月,周荣华终于熟悉了电脑操作。
2006年,周荣华制作的《宏观税负分析》电子课件在青岛市地税系统获得一等奖。说起课件的制作过程,周荣华没几句话就带过了。从他的同事那里,我们了解到,周荣华为了制作课件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最初的资料收集,不断给乡镇地税所、企业打电话,核实数据,并写出了文字报告。当制作课件时,周荣华又遇到了新问题——自己从来没有用过制作电子课件的软件。这一年,他已经50岁,这个年纪的人只会简单的操作电脑,更不用说要制作一个业务要求高、技术含量大、视觉美观的电子课件了。“以前看年轻的同事做过饼形图、折线图,图表反映问题比文字更加直观、清晰,我就去请教他们,回来自己琢磨,慢慢也就会做了。”对于其间的困难,周荣华轻描淡写。曾担任周荣华科长的张春明告诉记者:“他的这个课件效益很大,为全局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制定税收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累计增加收入1.5亿元。”
多年来,他把胶州地税历年来的税收数据按年月、分税种、分行业、分行政征管单位一一抄录下来,从总体上了解税源的分布格局,又建立起基础税源、新生税源、重点税源、税收政策和征管举措影响税源四本台账,对从宏观上把握税源发展趋势提供了积极的作用。20多篇税收调研文章是他日积月累取得的丰硕成果。
“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的投入工作,并将其潜能发挥到极致。”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鞭策下,无论当指挥、导演、编剧、演讲、篮球裁判,还是参与演讲,周荣华都能赢得一片掌声。
靠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不服输的精神,周荣华把每样工作都干得相当出彩。他考出了篮球裁判证,能当晚会导演、指挥合唱,还会写剧本,每次单位组织活动,台前幕后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说句实在话,一个年近六旬的人,参加这样的比赛,和一群年轻人争金夺银,真的不是我的本意。今天,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更是带着一份责任和义务借用这个平台,向大家汇报我对人生、对生活、对工作的所想、所感,以期给同志们在漫长人生旅途上有所启迪。”——这是周荣华今年9月份代表单位参加青岛市地税局组织的“责任与能力”演讲比赛的开场白。
印象中,演讲比赛一直都是年轻人参加的活动。周荣华已经57岁,牙齿掉了一半,背驼了,头发也白了,但是,为了地税局的集体荣誉,周荣华坚决地接受了演讲比赛的任务。“接受了任务就不能输,而且必须争第一,为集体争光!”从知道比赛的那一天,周荣华就在积极准备。在部队做宣传干事时周荣华就常常站在讲台上,转业后也参加过多次演讲比赛,经验丰富。
为了这次演讲,周荣华结合自身的经历首先写好了稿子。“背熟了有时上台演讲,脑子里都会出现盲区,何况自己年纪大了,经常忘词,所以必须背得滚瓜烂熟。”他说。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他每天上班下班都带着一个随身听,晚上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录音,上下班路上反复听录音,一遍遍反复听、改、背。他对自己的每一个语气、每一个眼神都严格要求。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能力不在大小,责任重于泰山。”精心准备和辛勤付出,使他力压群芳、一举夺魁。
在周荣华的办公室里,不时会有领导、同事来找他处理业务。他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周大哥”。“周大哥可是我们局里的名人,不仅业务强,更是多才多艺的能人!”“周大哥给我们写了一个《五句半》,效果特别好。”同事说。他经常热心帮同事编写剧本,指导同事演讲。
“人必须要有良知和天责,要对生活负责,对家庭负责。正所谓夫妻同心,只要能帮她分担痛苦,付出多少都值得。”
正是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周荣华到处奔波为妻子治病、悉心照顾妻子,并自学医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都对爱人关爱备至。
说起自己的家庭,周荣华脸上始终带着一丝温暖。
1995年,周荣华的爱人患上了红斑狼疮。为了治病,济南、上海、杭州,他带着爱人跑了不少地方,偏方、名医试了不少。说起治病的日子,他很是感慨。妻子住院期间,他不但在生活上照料,而且手术中做过麻醉医师的他亲自为妻子“穿刺”。“那段时间我走了很多路,有一双皮鞋整个鞋底都磨穿了。”他常年这样为妻子操劳和付出,就连给妻子治病的顾教授也感慨地说,“小周啊,全国患有这种毛病的何止千万,达到这个预期的实属难得。”
由于在治疗时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他的爱人两侧股骨头坏死,一度不能自理。周荣华一边处理着高强度的工作,一边带着爱人做了股骨头手术,由于经济紧张,他只能为爱人更换一侧的股骨头。说起没钱的窘迫,他很难过,觉得对不住爱人。
他日复一日的精心照顾爱人,这让同事们都很感动。“我们都知道嫂子身体不大好,像周大哥这样能坚持照顾20年的人真是不多见。”同事王颖说。
有了在部队当卫生员、麻醉医师的经历,周荣华掌握了一定的医疗知识。都说久病成医,在爱人得病后,他又开始研究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如今,周荣华爱人的病情稳定,甚至能做饭、洗衣服,这都是他常年潜心研究、科学用药的结果。有时,一些红斑狼疮患者会慕名找到周荣华,请教他一些治疗、用药意见,他都尽力帮助。其中一位小患者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控制住了病情,并且考上了大学。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