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靖
女报记者 王靖
医院随处可见护工找活的 小 广告。
昨日,女报刊发了《三名女护工的故事》一文,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在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持续被关注的当下,护工是存在于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又一方。在这多方关系里,他们有从业的辛酸故事,更有不为人知的生存现状,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讲述
生活所迫无奈入行
“老公出了车祸,两个孩子都得上学,我又没啥技术,只能干这个了。”52岁的护工李女士说。
李女士有两个孩子,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她就是用做护工的钱来供孩子完成学业的。回想起12年前,这位老护工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那个时候,家都要塌下来了,虽说肇事者给了补偿,但一个劳动力没有了,看病吃药都要花钱,偏偏两个儿子又读书争气,咱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听邻村人介绍,到济南大医院给人做护工挣钱,李女士第二天就带着简单的行李,从聊城到济南来了。
现在,孩子们都参加了工作,想叫她辞掉这伺候人的活儿。可李女士又舍不得这份工作了,她说:“那是孩子孝顺,还有一个儿子没娶媳妇,城里买房贵,得给他攒点钱。干我们这一行的,没一个是情愿的,都是让钱闹的。”
找活
护工头掌握百余护工
张先生是一名护工,但同时又是“护工头”,他与上百位护工保持联系,通过帮人介绍活赚“外快”。他每介绍一位护工,若成功了,这位护工就以每天十元的价格给张先生的手机账户里打钱。
为了找到“客源”,张先生在各大医院的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除此之外,他还善于跟医护人员处好关系,有时也会主动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他们,寄希望有需要陪护的病人时,可以通知他一声。由于他的关系广,那些暂时没活的护工,就会主动联系他。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关系圈”,目前他手上掌握着上百位护工的电话,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就行。
据他介绍,护工是按天计酬,八小时和十二小时工作制的护工,每天100元;二十四小时制的护工,一天一夜140元,如果主家能做到管吃,价钱可以便宜十元钱,遇上逢年过节的时候,只要多给一天工钱就行了。
张先生感慨,光靠中介不能确保收入,因为那些知名品牌中介上的资源更多,会来抢饭碗。这八年来,老家在齐河的张先生照顾过不少病人,下胃管、下尿管的都有,现在每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现象
这个市场还有点乱
刚刚住到心内科的张大爷,前前后后用过六个护工了。说起这些护工,张大爷直言,有的很好,干活麻利,能说会道;有的很笨,干不好。张大爷表示,护工一般都是孩子们给找的,他没操过心,但有些打眼一看就不对脾气,用不了几天就走人了。
记者在省城一家大医院采访时发现,这里有一个专业陪护办公室,位于地下一层。该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我们这里的陪护都是经过专业培训过的,要有护工证和健康证才能做。”如果病人家属同意使用推荐的护工,病人家属将与该陪护中心签用人协议。据介绍,12小时的陪护100元,24小时的陪护150元。而在此做陪护的人员年龄大多在40-55岁之间。
与这个“正规军”不同,还有一些“散兵”护工,他们把广告打在医院各个角落。记者拨通其中一位护工的电话,这位女士自称干过十多年了,经验丰富。至于如何签约付款,她表示随你定,要签约就签约,要口头协议就口头协议,一切听用人的说了算。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济南的护工只是简单分为12小时工作制、24小时工作制,既缺乏准入门槛,也缺乏相应培训,还缺乏资格认证分级制。有市民表示,如果护工也能像月嫂那样,分出等级,低级别护工可通过培训等方式获得更高级别证书,市场也将会变得更加规范,这个行业也会更职业化。
观点
护工应该定期培训
○患者:“他们像亲人一样,在生病的时候伺候你,但毕竟不是亲人,怎么说,他们也是外人。”一位患者如此看待自己与护工的关系。而在使用护工时,他也有很多担心:护工身体怎么样,有无传染病,手脚都干净吗,卫生习惯如何等等问题都是自己关心的。
○医生:一位肿瘤科的医生则表示,护工应是在护士指导下并协助护士开展相应的工作,护工与保姆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看来,目前缺乏规范。“对资质没有监管,对能力没有考核,护工市场处于一种自发式混乱。”
○护士:一位急诊科的护士说,由于有些陪护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在交流中存在障碍。“护工在供需关系之下,如果可以做到规范化,定期培训,定期体检,可能会更好。”这名护士说。
新闻推荐
作者:刘雅然女报讯(记者 刘雅然 通讯员袁伟)自去年7月“常回家看看”入法后,“老人需要什么”渐成社会关注焦点。对越来越多的老人来说,居住环境和医疗保障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的无疑是关爱,对...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