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雅然
女报记者 刘雅然
在中国的教育市场,外国老师并不少见。他们多数都从事语言类教学,一直受到国内家长的追捧。近几年,在济南的艺术类培训班中,也有了金发碧眼的外国面孔,她们来自盛产古典音乐大师的俄罗斯,穆丽西娜·奥利伽就是其中之一。
母校挂满她的照片
2014年3月18日,女报记者来到济南市小白桦艺术培训学校,奥利伽在这里担任小提琴老师已有一年半了。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窝,奥利伽有着俄罗斯美女标致的五官。
2008年,奥利伽毕业于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后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获得国际专业艺术节教研组奖项,以及民族艺术家大师班证书。凭借这样的条件,在当地她就是各个学校争抢的“香饽饽”。很多人也问过她,本可以舒舒服服在家当音乐老师,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济南市小白桦艺术培训学校是由校长张启彬和俄罗斯艺术教育界顶级专家共同创办的,可以共享俄罗斯优秀教师资源。2012年,奥利伽的资料出现在教师资源库中。“一开始我们不想要这么年轻的老师,担心留不下,但她的简历优秀到让我们无法拒绝。”张启彬介绍,当奥利伽成为这里的小提琴老师后,学校曾组织孩子去她的母校参加比赛。让大家惊奇的是,母校到处都挂着她的照片,“可见她在当地有多么优秀。”
初学者不拿弓直接“拉”
小琪4岁半开始学拉小提琴,启蒙老师就是奥利伽。奥利伽一开始的教学方法让小琪和妈妈郑女士有点摸不着头脑。“她不教给小琪怎么一手拿琴一手拿弓配合在一起,而是只让她拿着琴,需要的时候另一只手‘拨空弦\’,或是只拿着弓‘拉空气\’。”郑女士说。
这样持续了有几个月,终于有一天,奥利伽告诉小琪,她可以拿起弓在琴上拉出第一个旋律了。郑女士曾经听说过,小提琴初学者都要经历一个“锯树”的过程,就是指一开始拉的旋律非常难听,一年甚至两年以后才能渐入佳境。但令她大吃一惊的是,小琪拉出的第一个旋律非常婉转动听。
说起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奥利伽打开了话匣子。据了解,20世纪初,苏联、德国等国家的音乐学校开始使用这种小提琴教学法,后来也传入中国。文革时期,这种方法几乎在国内失传。奥利伽说,小提琴不像钢琴,是个整体的乐器,琴和弓完全可以看做两个不同的乐器,当然要分开教。她的学生中不少是之前有过小提琴基础的,正是因为一开始养成了不正确的拉琴姿势和习惯,现在就需要加倍的时间和努力来改正。
中国孩子缺乏音乐感觉
奥利伽曾在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第一儿童音乐学校担任小提琴老师、乐团团长,比起俄罗斯的孩子,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同样时间,中国孩子的技巧更高。但奥利伽坦言,中国孩子的音乐感觉比较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拉的曲子有名气或难度大就是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音乐不是音符和技巧的堆砌,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适合自己的曲子才是最好的。
她以自身为例子,4岁开始学小提琴,俄罗斯也有类似中国音乐辅导班的机构,初学者并不能碰到乐器,而是必须要先上完关于乐理、音乐历史等课程。“在学乐器之前了解作曲家、时代、乐曲风格等知识,才能更好地感受乐曲表达的感情。”而这在国内的艺术培训班很少见到,奥利伽说,她之所以来到小白桦艺术培训学校,正是看中了该校完全借鉴了俄罗斯的艺术教育流程。
在课上,奥利伽要求每个孩子演奏前要假装自己走上舞台,然后鞠躬示意。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音乐到底是什么。学习到一定阶段,她会把孩子组织起来小提琴重奏,让他们知道音乐不是孤立的,而是合作的产物。
新闻推荐
女报3月19日讯(通讯员 杨荣超于虹)自创卫活动开展以来,历下区40余所学校通过举办创卫主题班会、做手抄报、开设创卫专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创卫、知晓创卫,同时,开展“创卫在行动——— 我来创卫”主...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