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纸,我们就照实样干,没有设备,我们啃也要把它啃出来!”这是1958年济南人制造第一辆汽车时的豪迈与激情。
1960年,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河大会战”,济南人制成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 黄河牌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
1982年,济南一家村办企业的农民制造了省内第一台客货两用电梯;1983年,济南一家连年亏损小厂研发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微机;1984年,济南一家由拖拉机厂改造的洗衣机厂制造了亚洲第一台滚筒洗衣机……
许许多多的济南制造“第一台”,记载着济南工业的光荣与梦想,记载着济南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传承。
这,也是“泉范儿”。
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在济南下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石晓丹
被誉为“中国重型汽车摇篮”的中国重汽美名远播,而50多年前“黄河汽车”的峥嵘岁月至今仍为不少老济南人津津乐道。
作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傲。而它背后一个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又叙述那个时代济南人的激情与果敢……
“没设备,啃也要啃出来”
被誉为“中国重型汽车摇篮”的中国重汽,在66年前只是修车厂,为供应急缺的配件,才慢慢发展成配件厂。
1958年,“大跃进”的号角响彻全国,济南汽车配件厂提出试制汽车的建议,这项敢想敢干的计划最终被主管部门认可。按常规,试制汽车至少需要1年。在既无经验也无图纸的情况下,厂里提出“没有图纸,我们就照实样干,没有设备,我们啃也要把它啃出来”。以苏联嘎斯69吉普越野为蓝本,全厂上下把样品车解体拆成零件,边测绘边工艺分析,仅用了17天的时间,试制出一辆吉普车,定名为黄河牌JN220,结束了济南乃至山东不能造汽车的历史。随后,济南汽车配件厂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
手工敲打出几千个零部件
1959年10月,得知相关部门召集全国汽车厂家开车型分工规划会后,济汽便派人前往争取汽车项目,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全国第一辆重型汽车”的故事。
去北京争取项目的王子开(老人已在两年前过世,留有采访录音)后来回忆说,“当时根本不清楚这车是不是中国第一辆8吨车,也没去想,我们的目的只是想保汽车制造厂的牌子。”
当时,汽车局计划处处长告诉他,“我们有统一规划,一汽干中卡,南京干轻卡,北京干吉普,现在只有一个8吨车型没人搞,想找你们搞,但又对你们不放心……”听到这话,王子开一拍胸脯说,“8吨就给我们,我们干!”
实际,年仅34岁的他甚至连8吨载重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这车原本也因为技术要求高,没有厂家敢干。
随后,他们从省交通厅要来两辆样车(斯柯达706系列),一辆拿来“解剖”,一辆留下,供设计者测绘画图。试制过程中,因为当时国内没有斯柯达轮毂的钢圈模型,又没纳入国家计划,各大钢厂都不给做,工人们就自己用标准的工字钢改制而成;前横梁(元宝梁)本来应该用锻钢,但当时没有条件,只能用铸钢代替。最终,他们采用土法、自制设备等手段,手工敲敲打打生产出几千个零部件。
经过4个半月奋战,1960年4月15日,中国重型汽车 NO.1——— 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终于试制成功,改写了中国汽车长期“缺重”的历史。
修修跑跑,跑出如今的重汽
车是造出来了,问题却层出不穷。1961年初,省机械厅在青岛开会,通知济汽参加,已是副厂长的王子开决定自己开车去,既宣传车,又能试车、开会。车子刚出济南,挡风玻璃就掉了下来,弹簧钢板也断了,一路上跑跑修修,修修跑跑,让厂里急送修补材料就有七次,最终一星期后才到青岛,“会早散了,找人都找不到”。
严峻的现实让济汽人意识到质量问题的重要性。1961年,他们买下了捷克斯柯达的图纸,借这个机会,整顿工艺和技术,汽车零配件质量大大提高,也使黄河车的质量有了一个飞跃。1963年10月,黄河牌JN150型8吨载重汽车顺利通过一机部汽车局的鉴定,同年11月一机部批准该车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此后,黄河卡车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它的诞生让济南人扬眉吐气,甚至全国都为之自豪。济南汽车制造厂的一位销售人员回忆,一到订货会,他们都得藏起来,不然上门的人会把门槛踏破,而全国重点工程工地上,也到处都有黄河牌汽车的影子。
正是这种敢干、敢拼的精神,让济汽经历一次次起伏,从改革重组中“走出”如今的中国重汽集团,从黄河、斯太尔到德国曼系列,生产出一辆辆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新闻推荐
“慢飞天使”用珠子编织梦想他是4级智力残疾人,他的理想是串出人见人爱的济南标志物
在济南市我的兄弟姐妹爱心驿站橱窗里,有个精致的济南泉标串珠作品。它是纯手工串成的,一圈圈的蓝色珠子精确缠绕出济南泉标完美的弧度。从复杂的工艺可以看出创作者的细心和用心。作品的主人叫林勇...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