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芳林嫂”原型人物之一刘桂清(小图前排左二)在槐村街走完自己的人生。她的孙女刘圣霞下岗后靠经营一些洗化用品糊口。 记者郭尧 摄
1966年,“芳林嫂”刘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与战友重逢合影。
著名演员秦怡扮演的芳林嫂
□本报记者 柏凌君
著名作家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胆大、心细、朴实、机智的女主人公芳林嫂被人们熟悉和喜爱。也许您不知道,现实中的“芳林嫂”,晚年是在咱济南度过的。“芳林嫂”名叫刘桂清,1898年出生在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刘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日记者在槐村街见到了老人的孙女刘圣霞,老人最后的日子是她一直在陪伴照顾,回忆起这位英雄奶奶,她脸上一直带着笑。
“芳林嫂”晚年落户槐村街,孙女一直陪伴
9日在槐村街19号一间狭小的平房里,记者见到了“芳林嫂”刘桂清的孙女、49岁的刘圣霞,她下岗后靠经营一些洗化用品等糊口。
“生意还过得去,老公有工作,孩子在上学,够吃够花。”虽然空间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但布置得很温馨。刘圣霞说,奶奶去世后,奶奶原本住的槐村街82号拆迁了,她跟老公就搬到了这里。
据了解,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时,刘桂清随铁道游击队的干部家属,一起撤到了黄河北我军后方。全省解放时,她的老伴已被国民党迫害而死。她路过济南要回鲁南,一些老同志劝她在济南住下,于是,她便在济南槐荫区槐村街落了户。
最初,刘知侠在写《铁道游击队》到鲁南采访时,刘桂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知侠在济南工作,和刘桂清同住一个城市,两人便以嫂弟相称,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文革期间,刘知侠因电影《铁道游击队》受到批判,有一次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折(,他想法设法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刘桂清家中,躲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刘知侠为表达自己对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深情,还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5年,刘桂清老人病重,已经3天滴水未进。闻讯赶来的刘知侠,坐在床前,给她喂下了最后几口稀饭。“芳林嫂”面含微笑,紧紧握住铁道游击队名誉队员刘知侠的手,安然与世长辞。
伺候奶奶4年多,老人极少说以前的事
1981年,年过八旬的刘桂清不慎摔断了腿,拒绝了政府的照顾。她16岁的孙女刘圣霞从枣庄赶到济南伺候奶奶,一直到老人4年后离世。“奶奶很少说自己以前的事,但她受的很多苦都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她身上满是被烙铁烫过的伤疤,皮肤都坏死了,腿在传递情报过程中,因为冬天淌河而过冻着了,每逢阴天下雨以及三九天,奶奶身上的旧患就会发作,非常痛苦。”刘圣霞是芳林嫂生命晚期最贴近的人,在照顾奶奶的过程中,虽没听奶奶详细说过什么,但刘圣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着奶奶受过的苦难。
当记者问起,老人的遗物是否还在,刘圣霞说,因为拆迁,搬家加上时间久远,老人的遗物一件都没有留下。
“奶奶是正直、朴素的老太太,从不向政府伸手”
“奶奶平时是个和蔼的老人,对孩子们都有说有笑,教育后辈非常严厉,但要是犯了错误,奶奶真会用拐杖打。老人的九个子女都很孝顺,当年奶奶生病,他们只要有空就会过来陪着老人。”刘圣霞说,记得17岁那年,她跟堂哥一起搀扶奶奶去一所学校做报告,做完报告后,学校给了2个孩子几个苹果,回家后被奶奶知道了,发了很大的脾气。“奶奶不让我们随便要人家的东西,堂哥当时还挨了揍。”
老人一直不愿向政府伸手,后辈们没沾过老人的光。刘圣霞说,她的两个姑姑都是下岗工人,老人几十个儿孙中很多人生活很艰难,也从没想着向政府伸手。“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正直、朴素的老太太,奶奶的老战友们很多都是部队的大干部,但奶奶从未因为子孙的事情找过他们帮忙。”
【相关链接】
“芳林嫂”原型有三位只有刘桂清晚年留在济南
闻名全国的抗战影片《铁道游击队》的女主人公芳林嫂是根据三个女性英雄的事迹综合而成,分别是郝贞、大老殷和刘桂清,几位原型人物晚年只有刘桂清在济南,另外两个在枣庄。
刘桂清,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都称她刘二嫂,她的三儿子刘宗礼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通讯员。 她那会儿挎个篮子,经常为游击队送信,特务知道后,她就把信吃掉,咽下去了……刘桂清曾于 1941年5月和1942年7月两次被捕,皮鞭、老虎凳、烙铁、辣椒水,都没有征服她,甚至骨头被打断,她也没有讲一句敌人想听的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赵云龙 实习生 赵德鑫齐亚珍(右)将募捐来的治病钱交到谷体美的手上 记者郭尧 摄莱芜退伍兵李平绪身患尿毒症,他的母亲谷体美决定“割肾救子”,但被高昂的肾移植手术费难住。谷...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