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儒官高公墓志铭李燕
近日,记者在主持第七次续修大行高氏族谱工作的总召集人高祀起处,发现了其收集的众多不同时期的《高氏族谱》及相关资料,从中发现了高弘图、高文熠等高氏名人在历次重修族谱时写的序言和当前续修工作初步成果,很受启发和教育,现将其大意摘编如下:
高弘图:孝与仁德
高弘图在续谱时写的序言中认为,迪公修谱的意愿是:如果说高氏原本盐农出身,即使相传百世,他们的身份也不会改变。然而他们大多数人拘束谨慎、遵纪守法、老实厚道,不会伤害别人。对自己要求很严,与乡邻交往朴实自然,不会巧言炫耀自己。等到后来,人口繁育一天天多起来,仍然沿用着农家人的风俗习惯。从五世迪公中了举人,在京里做了官,又用读书入仕(做官)的道理来修正农家人存在的不良习惯,把天子倡导的仁政和学校教育作为根本,与农业种养业并重。高家是依靠农业种、养发展起来的,绝不敢轻视农(盐)业。
玉泉先生说过,这是我们高家的家训。坚守的是孝子,是有仁德的人;不这样做的,就是不屑之子,就是悖逆仁德。
高文熠:亲情和睦
高文熠在续谱时写的序言中表示:只要世代济德,那么他的后代没有不昌盛通达的。我高氏从利津迁往胶州已过五世,出了我太仆祖迪公第一位考中举人,开始编写我家家谱,从此家族繁衍特别旺盛。到我叔祖宪副聿把一族分为五大支,均分了劳役负担。后来,我伯父太傅弘图公职高位重,孝心遍及族人,把大小各支合起来编成通谱。这是高家的盛事啊!我恰好是这年出生,按顺序编在了家谱中。
以前那些年,与大多数读书做官人一样,有时要把治国方略奏明皇上,有时要持戈疆场建功立业,有时晚上接到命令要昼夜为皇上护驾。事务繁忙没时间修谱,也有不少年了。为了皇上高兴,承受着统领大军守卫边疆的压力,多次立誓回家,夙愿未遂。只希望我弟兄子弟家族聚居的人,千万不要忘记亲情和睦,力振薄俗,使太仆迪公心意中的家族骨肉情谊更加和睦,那么这家谱,也不至于成为空言啊!
高祀起:追本溯源,传承祖德
高祀起在此次续修工作的初步成果中指出:胶东大行高氏后裔如此出类拔萃,出了这么多历史名人,表明高氏家族应有深厚文化底蕴,始祖也应出身世家望族,是位有道德修养,有家教传承,和蔼可敬、身材魁梧、文武兼备的智者。但是一直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答案。由文革时出土,明正德十五年刻于石灰石板之上的《明故儒官高公墓志铭》载:“君讳冠,字德元,其先济南利津人,五世祖,讳伯通,当元季迁于胶,遂占籍于行上社,子姓繁衍至于今,遂成钜族”。以此说,经济上当时几乎一无所有,作为迁徙多地,卜居胶州,胶东高氏靠什么经过短暂几代人便发展成为钜族?所有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支谱等都没有关于始祖出身方面的历史资料。目前已知最早且唯一一部清康熙年间手抄本《胶东高氏族谱》记载:“始祖宽厚能容,好善乐施,俭朴谦恭,元末兵乱,来自利津,三迁行上,世为胶人,曰居有宅,曰耕有田……”这是此前发现记载我始祖为人处世、道德涵养唯一的文字资料。此外,高密宗亲收藏清嘉庆九年八卷本《胶东高氏族谱》第一卷的谱系图第一页,上下分别钤有两方篆书印章,第一方白文印文:“渤海衣冠世胄”,第二方朱文印文:“黔陬将相人家”。
最有意义的是经多方走访,终于发现了《五十四世谱》,这是沾化县姜牙店等六村高氏两大系宗亲,即安邦公与安国公后裔。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五十世谱》,记载一世祖是柴公,五十世祖是安邦、安国、安民、安泰、安居五叔兄弟。二是《五世谱》,一世祖是安邦公,五世祖是至公、至诚、至祥三兄弟。《五十世谱》的第五十世与《五世谱》的第一世重合。二谱合一,便成为始祖是至诚公沾化县高氏后裔之《五十四世谱》。同样也是高氏始祖伯通公前《五十四世谱》。如此,胶东高氏自柴公到安邦公,再到伯通公,一直到现在传承有序,上下贯通,一脉相承,绵延2533年,已传82世。仅次于2009年新修《孔子世家谱》载孔子世家已传2563年、83世。
编辑手记
以诚信立身的大行高氏家风生动诠释了诚信为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诚信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它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