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认真学习心肺复苏术。(赵晓东 杨晨 摄)
“有人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怎么办?危及时刻,我们如何判断患者是否有心率?又如何自救或救家人呢?”10月16日,由市急救中心和本报联合主办的“拯救生命·大手牵小手”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省实验中学,为高一年级四班的学生们送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急救课,不仅了解救护知识、掌握救护技术,还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生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目前,济南市居民现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多数市民并不掌握急救技能,只有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自救方面的教育。其实,掌握急救知识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拥有自救互救的知识及技能就能争取到抢救伤员的‘救命黄金时间\’。”市急救中心张秀兰主动给学生们“分享”起自己多年急救工作的一些亲身感受,由于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市民对急症患者的病情状态识别能力比较差。而现场急救方法不科学,则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我曾多次接诊这样的极端病例,比如烫伤患者自己往伤口上涂抹碱水、牙膏,车祸患者被熟人扶起后脊髓损伤最终致死等。急救车到达前有人在第一现场对患者实施抢救的事例实在是少得可怜,很多突发危重病人正是因此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期。”
急救讲座刚刚结束,一场急救实践课又同时开始……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海氏冲击挤压法等应急处理方法,结合急救模型,带领大家亲自操作,以互动教学方式,教学生们练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一个一个纷纷主动走上讲台进行动手实践。“如此专业和全面的讲授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令同学们掌握一项安全技能,对自救或救家人很有帮助,同时对我们老师而言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该班的班主任范蕴涵告诉记者,急救知识都是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有实用价值,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健康教育培训走进校园,走进同学们身边。
“急救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应从青少年抓起,多一个人懂得急救知识,整个社会就会多一分安全保障。”济南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刘家良表示,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且教育成本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恰好能为这一策略提供保障。事实上,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急救知识通常被列入中小学必修培训课程。目前我国急救教育仍是零散的、亡羊补牢式的,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急救工作的全国性立法,应通过立法让急救知识成为公民的“必修课”。(本报记者 杨晨 实习生 赵晓东 通讯员 董燕)
新闻推荐
报名不成功全额退费3个月后才能兑现?领航教育:与济南分校运营状况有关
本报10月21日讯(实习生 梁菲菲 记者 刘有杰)“领航教育承诺可帮学员报名考试,若报名不成功就全额退费,现在却拖延退费。”21日,市民许明(化名)向党报热线反映此事。对此,领航教育总部工作人员表示退...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