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群
济南自古就是文化名城、礼仪之城。圣人“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和“德不孤,必有邻”等传统文化精髓,大舜孝亲、闵子骞孝亲的感人善举,千百年来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正是在这种厚重文化传承的熏陶下,“济南好人”层出不穷,诠释着济南深厚的人文内涵。
近年来,在建设美丽泉城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弘扬道德风尚、富有时代特色的“济南好人”,他们以感人的事迹、崇高的精神、鲜明的时代特色感动着这座城市。“济南好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济南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济南人崇德向善的追求。
房泽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丝绸印染厂下岗职工。1979年,年仅19岁的她将半身不遂的孤寡老人李玉柱接到家中,一照顾就是35年。2008年房泽秋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孝星”,2010年成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13年当选“山东好人”,2014年荣获历下区第一届首善之区“道德模范”称号。
济南好人、道德模范灿若群星,房泽秋只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岗位不同、经历不同,但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济南好人”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代性。在社会结构变迁、价值追求多元的背景下,宣传“济南好人”现象、鼓励更多的人崇德向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群众性。“济南好人”产生于群众,群众既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更是“济南好人”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三是平凡性。“济南好人”的事迹大都是普通群众的平凡之举,但是他们身上表现的是道德的崇高、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是平凡中见伟大、平实中见真情。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说: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入黑泥,也会变得与黑泥一样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意思是说:君子定居时一定会选择风气好的地方,外出游览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从而逐渐接近中道。荀子看到了环境对道德修养的影响,而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就是“士”,这里的“士”指具有高尚道德和广博学识的人。“济南好人”就具有“士”的作用,他们作为一面旗帜从基层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人,使人们自发地去学习好人、争做好人,不用教条式的文字,而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引领着整个城市向善向上。
仰望灿烂的道德星空,“济南好人”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身上的大善义举释放出强大感召力,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风气。一个城市,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质,凝聚正能量,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王立冰 通讯员 朱振在市中区陡沟街道陡沟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他叫周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亮迷上了葡萄种植。没人想到,他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通过刻苦钻研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