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一
本报通讯员张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去哪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多数老人选择和儿女一起生活,国家民政部也将9成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定位在“居家养老”上。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各地做法却多停留在政府出钱为部分老人购买家政服务上,因财政投入覆盖面小,一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日前,邹城市鼓励成立由团员、青年、卫生所医生等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小组”,广泛开展社区与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服务机构的合作,依托设于社区内的“居家养老站”,上门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卫生清理、家电维修、陪聊、上门就诊等服务,在拓展居家养老的方式和广度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普惠变托底
“俺老伴是6年前瘫痪卧床的,刚开始我还能帮他翻翻身,现在年纪大了弄不动了。”家住济宁市金城街道新华社区的曲秀珍大娘言语间满是无奈,“得亏有秀梅来帮忙,又是洗衣又是做饭的,有人和俺说话,这小屋才算有了点家的感觉。”
曲秀珍口中的王秀梅是一名家政公司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她每周会到曲大娘家服务20个小时,服务费全额由政府买单。为适应居家养老的趋势,从2011年起,济宁将城镇范围内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无能力照料的低保低收入老年人,无子女照顾的市级以上劳模和重点优抚对象的老年人,年满80周岁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无能力照料的老年人等列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服务。
专业化家政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居家养老的质量,却因高成本只能惠及极少一部分老人。记者在济宁市统计局了解到,济宁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6万人,而全市每年提供的居家养老数量却只有4000多个。
“按照民政部的要求,未来养老方式的科学比例应该是90:6:4,即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本该是普惠式的居家养老,如今沦为了保障最困难老人基本生活的‘兜底牌\’。”邹城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李小毅坦言,这样的尴尬状况在全国都极为普遍,而巨大供需差所暴露出的,正是现行居家养老方式的不合理性。
为最大限度放大居家养老的惠及面,今年8月起,邹城尝试以社区为基础,借力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等除政府外的第三方力量,为越来越多的居家老人“推开家门”。
跨界借力聚合多元力量
座位上坐着的,是满头银发的花甲老人,座位后站着的,是染着一头黄发的时尚青年。
“一听说‘艺风\’来给理发,家里的小辈们比我都激动。拿他们的话说,这是邹城最时髦、技术最好的理发店,平时剪个头也得几十块。”家住邹城市凫山街道海悦社区的闫西在大爷一边享受着高标准的上门理发服务,一边给社区打电话,让社区找专业人员来清理下油烟机。在海悦社区,这些专为老年人提供的“推门服务”不仅随叫随到,而且基本免费。
闫大爷的居家养老梦能够照进现实,首先要归功于社区照料队伍的持续壮大,跨界借助来自自愿者、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力量。
“我们和美的油烟机、艺风美业等4家爱心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老年人满足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提供免费服务,不合标准的适当收取费用。再加上与物业、家政的密切联系,各类维修、卫生清理、送餐上门等生活服务基本得到保证。”海悦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晶说,他们还成立了由团员、青年等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小组”,志愿者会定期不定期到社区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适合定点、定时、定量,而应该立足社区定平台、定标准,这是记者采访时所得到的最广泛的居民反馈。
“只要老人的生活能够自理,他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家政公司无差异化的服务。水管坏了派人修、没人做饭找人送等按需服务才是最高效和最急需的。”凫山街道民政办主任常庆兵表示,因为养老服务涉及面广,单纯依赖某一个或某几个主体都很难把好事办好,这也是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聚合多方资源、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因。
如今,一个以提供系统服务的“居家养老站”已在海悦等邹城市的30个社区显露雏形,信息、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也都将获得同步快速推进。
亟待引入评估机制
清理100多户暖气滤网,修理200多把锁,理了近百次发,这是邹城市钢山街道燕京社区志愿者杨广俭去年一年交出的爱心服务成绩单。在这名73岁老人的组织下,燕京社区成立了由退休干部、军人、医生、教师组成的80余人志愿者服务队,几乎承包了社区1000多位老人的日常杂事。
“很多老人和我一样不和子女一起住,随便遇上点啥事就解决不了。所以我就把社区里热心又有技术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自己给自己搞服务。”杨广俭说得轻松,可担心团员身体状况的不只他们的亲友,还包括社区。燕京社区党支部书记房志伟说,团队服务虽出于自愿,但社区还是考虑建立志愿积分制度,按积分给予奖励和报酬,不能让老人们白忙活。
社会团体自愿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机构想要健全机制、鼓励服务,除去人情因素的考虑外,也是未来形成有序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规范的必然诉求。
“邹城市正在建立更为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很快,全市就将形成统一的社会资源调配中心,在市级层面把社会各领域的服务力量汇集起来并进行科学调度。”李小毅坦言,资源的高度聚集带来了新的问题——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效能的评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社区对养老服务标准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老旧小区倾向基础服务、顾虑成本,新建社区则强调个性化、高标准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和市级统酬的二级服务信息供给平台更多的按需分配,并对专业服务机构甚至是公益性的社会团体进行科学评级,进而作为分配和进出服务领域的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评估极为复杂,首先要进行分类,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养老机构因职能的不同需分别制定评估标准,借以助推服务人员培训、专业社工聘请等行为。在此基础上,清晰区分公益服务和商业化服务,指导政府补贴和服务购买。”11月27日,正在邹城组织评估机制调研的济南大学副教授乔世东说,由社会组织“接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表现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一次“试水”。
新闻推荐
△云战略启动仪式△体验区11月21日,联想集团在济南举办了以“新云力量”为主题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品鉴会,向数百名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展示了联想在企业级领域的最新业务布局和产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