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胡丁
近期有媒体报道,10月25日,MU750航班因雾霾天气影响无法在首都机场降落,在选择备降济南机场时遭到拒绝,空中管制要求其在空中等待盘旋将燃油耗至“最低油量”才能备降。最终航班将燃油耗至“最低”方得以备降青岛机场,此时机上燃油仅够再飞30分钟。而此举则被公众指责是将全机乘客置于危险境地,相关机场“非常不负责任”。
事后民航华东局对该航班备降情况启动航空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经检查当天通话录音,证实相关报道与事实不符。华东局称,当时机组综合当时飞行状况,决定在管制员指挥下备降青岛机场,期间未向济南机场提出备降申请。青岛机场随后及时接受该航班安全备降,剩余油量符合东航对该机型最低油量的规定。虽然东航“备降门”事件已落幕,但其影响却远未停止。业内人士称,与该事件暴露出的机场、航企、空管协调沟通不尽顺畅相比,如何让公众重拾航空安全信任才值得民航业反思。
反思一 备降“悖论”
为何燃油耗尽前机场不准飞机降落
视
线转回10月25日。当晚,MU750航班从日本旭川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由于适逢华北地区遭遇严重雾霾天气,首都机场能见度极低,飞机接近机场的努力失败后,机长决定放弃。紧接着,飞机又尝试在天津机场降落,也没有成功。
在此之后发生的情节颇具戏剧性。MU750机组决定改落青岛,却被通知只有飞机宣布“最低油量”或紧急情况才允许降落,于是,飞机就在青岛上空盘旋耗油,达到“最低油量”后方得以备降在青岛机场,最后落地时只剩1520公斤燃油,仅够飞行30分钟。
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禁奇怪,既然机场可以创造条件让航班备降,为何非要置飞机于“最低油量”的险境时才伸出“援手”呢?据业内人士介绍,事发当日,济南、青岛等机场发出不接受一般备降航班,只接受紧急航班的通知是完全正当的。当天夜间,北京地区被大规模平流雾封锁,大批进港航班不得不选择目的地周边机场备降“分流”,首都机场周围多个机场快速饱和。天津、石家庄、济南、大连、呼和浩特等机场随后向国内所有机场和航空公司发布航行通告,表示不再接收备降航班,只接收紧急航班。
今年8月,青岛机场因扩容施工期间不停航发布航行通告,宣布8月31日至11月30日不接收备降飞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MU750航班已耗至“最低油量”,青岛机场根本不会考虑让其降落。根据民航业运行规则,只要飞机宣布“最低油量”或紧急情况,任何机场都没有理由拒绝其降落。在此之前如何备降,就成为一件相对复杂的“博弈”了。如何更好地完善备降制度,加强机场、航空公司和空管三者间的协调配合,理应成为民航业继续探究的话题。
反思二 备降选择
航空公司为何偏好大型机场
在东航
“备降门”的探讨中,不少业内人士都提到一个事实:即便是飞机耗至“最低油量”,飞机仍具有复飞能力,飞行时间可以达到45分钟左右。在此之前,飞机完全不必死抱着一个备降机场,“有这个时间,(MU750)飞到无锡、常州都可以正常降落。”山航一位专业人士说。但是MU750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在青岛上空耗油等待。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MU750宁可静静地消耗油量等待进入青岛机场,也不利用这些燃油重新选择一个机场备降?据山航专业人士介绍,航班在做飞行计划时,就要准备两个备降机场,一个是首选备降场,一个是第二备降场。备降场的选择并非随机,而是遵循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距离合适,不要太远。第二是有较强的保障能力,包括具有该机型的配套保障能力,如机务勤务、加油以及旅客的服务能力。第三个则是备降场考虑有航空公司自己的场站基地或分公司。
满足上述条件的,往往都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型机场。一些地处中小城市的机场由于规模小,保障能力不足,通常不会作为航空公司两个备降机场。东部沿海地区大型枢纽机场比比皆是,且相距都不远,航班在做备降计划时,肯定会在这些机场中挑选。以济南机场为例,除空客380等少数飞机外,机场跑道等条件可以满足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降落,在国内属于等级较高的机场,自然受到很多航空公司的青睐。一些中小机场,则不具备大型飞机的起降条件。
反思三 备降常识
航班备降不该引起安全大讨论
航班备降事件引发的全民关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2012年2月22日晚,东航上海飞海口的MU2371客机由于暴雨无法降落海口机场,申请备降其他机场,却连续遭到两次拒绝。当时有报道直指拒绝备降的两座机场为三亚机场和广州机场,但后来两座机场均对此予以否认。
就在该事件后,国家民航局针对航班备降保障展开专项整治,强调航班一旦出现低油量或机场旅客疾病等突发状况,只要机组提出备降申请,被机组选中的机场必须无条件接受,且机场不得对备降航班收取额外费用。
每当航班备降出现纠纷总会引起舆论一阵惊呼,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记者从多位民航业从业者处了解到,民航系统对于备降从来都是限定在规则和技术范畴内讨论,并不会过多关注航班安全,因为航班备降行为本身就是安全的。“航空公司有一整套系统来确保安全,从机组层面看,断不会将自己的航班置于危险境地。”山航一位内部人士认为,如果将飞机主动追求“最低油量”是把飞机置于危险之中,那么整个飞行机组的飞行生涯岂不就此断送?
就公众而言,之所以对航班备降事件加倍关注,无非是担心乘客在此过程中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事实上,公众在此混淆了备降与迫降的概念。通俗来讲,备降完全处于航空公司、机场以及空管部门的控制范围之内,结果上的差异无非体现在备降地点是否更换、备降地点是停机位还是滑跑道、备降后保障力度不同等方面。
纵观整个东航“备降门”事件,真正需要关注的应该是类似备降事件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知情,确保民航备降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协调好机场、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利益,至于由此产生的航空安全担忧则大可不必。
(本报记者 张铮)
新闻推荐
中海地产自2008年进驻济南以来,已在济深耕6年,先后开发了中海·紫御东郡、中海·奥龙官邸、中海·国际社区和中海·天悦府,每一个项目都备受市场关注和喜爱。2014年,中海地产正式进驻华山片...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