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单辰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王兵
12月19日傍晚,67岁的寿光市民马玉珍和老伴孔庆森吃过晚饭后,准备和小区内的5位“走友”一起步行去东城全福元超市。
“‘走友\’这名字,是我给大家起的。”马玉珍说,每天晚饭后,老伙计们都习惯下楼遛弯。后来大家就商量着一起去超市或者公园,要么锻炼,要么买东西。
在老人的邀请下,记者随同这支步行队伍踏上了这趟单程约3公里的行程。“先说好,遇到路口等红灯,靠右手边走,看着脚下,别掉队。”马玉珍不忘嘱咐大家。
一路上,步行队伍说说笑笑却又秩序井然:没乱穿一次马路、没抢过一次红灯,也没有一个人掉队。“憋了一天的家长里短,大家说出来都轻松轻松。”孔庆森说,“走友”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2年了,老伙计们凑到一起,步行不图快,就图搭个伴。”
步行途中,马玉珍指着一个个建筑物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供销大厦,这路边本来种的是冬青,我小孙子就喜欢吃这家的驴肉火烧……”城市的发展,都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近50分钟后,步行队伍抵达超市。不到10分钟,7位“走友”就都从超市走了出来。马玉珍买了一棵白菜,老伴孔庆森手里拿着一瓶豆腐乳,其他几位老人买的东西也不多。用老人们的话说,他们买的就是高兴。
回去的路上同样充满了欢笑,几位老人还互相邀请到自家做客。“放慢脚步,看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其实挺美的。”马玉珍说,子女为生计奔波,一年到头生活在“高速”状态,自己很心疼,“等儿子闺女过年回家,我就让他们陪我走着去买对子和年货,当一回我的‘走友\’,也给他们减减压。”
今年42岁、家住南关住宅小区的张根有,是寿光自行车运动协会会员。自小热爱骑行的他,给记者讲起了他和自行车的故事。
“17岁那年骑家里的大横梁自行车,没有变速、刹车还松,愣是一路从市区到营里镇骑了个来回。骑完没歇,直接又去了弥河。”张根有说,那会儿市里车少,自己虽然莽撞,但也没磕着碰着。
2004年,张根有骑车上班途中被一辆逆行的桑塔纳汽车撞伤右腿导致骨折。住院期间,张根有的17位骑友都来看望,劝他以后改骑摩托车。
“家里当时有辆摩托,长时间不骑,车胎都瘪了。”张根有不听劝,出了院,修好自行车继续骑。张根有说,自己小时候关于自行车的记忆特别深。“父亲当时开车行,修了七八年自行车。在旁边看得多了,来了修车的,坏了辐条还是挡板、刹车松了还是螺丝掉了,我一打眼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今年5月,张根有和他的骑友们一路骑行去了趟济南。“去看了看在济南上学的女儿,骑了一路都不觉得累。”张根有说,女儿在学校也买了一辆自行车,说过年要骑回家。“我又多了个骑友,明年开学我陪她一起骑车去。”
家住圣城街道小李家村的李梅在百大家电城上班,每天早上,她都会在啤酒厂站等1路公交车。“上班距离远,还是坐公交划算,也方便。”李梅说,几乎每天坐公交,她都会遇到一位叫吴淑敏的同行乘客。
“她比我晚3站上车,早一站下车,在百货大楼附近经营一家鞋店。”李梅说,“本来以为只是偶尔遇到,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我俩遇见了20多回。”同行路上,两人交流育儿经、做饭手艺还有工作难题,“感觉特别亲,就像姐妹一样。现在有一天不见她,我都会给她打电话,问问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李梅说,自己的“公交友”虽然家中有汽车,但还是每天坐公交上下班。“就像是一种生活习惯,固定了不想改变。再加上她经营店面的地方很难找停车位,索性就不开车了。”
“城市和人一样,走得太快就会喘。”李梅说,现在城市虽然发达,但有快有慢的生活才有滋味。“马路上车接车,走不动还停不下,不如换乘公交、自行车或者步行。让出行绿色一点、紧张感少一点。”
新闻推荐
□记者贾瑞君通讯员李明报道本报济南12月25日讯今天下午,在省慈善总会、省检察院、山东中烟集团举行的全省首次检察系统慈善救助金发放仪式上,96名因公牺牲(死亡)、因公伤残和患...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