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启动之后,民政系统紧紧围绕扶贫解困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奉献、担当、团结、向上”的济南民政人精神,切实做到“基本生活”保障到位,“救急难”补缺到位,“惠民生”覆盖到位,履行好济南市民生工作的“兜底”职能。
□本报记者牛远飞
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在贫困村里,低保边缘户还大量存在。一些低保边缘户被挡在低保线之外,使一些生活非常困难的贫困户享受不到低保,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低于低保对象。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在全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会上,济南市一位主要领导说,济南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在繁华的城市周边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民,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再多,也不能代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济南正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难点在贫困乡村。乡村扶贫解困不是一般性的政府救助,也不是单纯的产业扶贫,而是一项涉及农村发展和群众利益的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扶贫解困的路子。
济南市民政局通过对贫困村村民的细致调研,加强机制创新,制定出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办法。“我们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至4000元这一区间的困难群众,认定为低保边缘户。”济南市民政局局长赵玉海介绍,对低保边缘家庭特殊困难对象实行“单人保障”,对因病、因残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符合当地低保边缘家庭的重病、重残对象,通过“单人保障”的方式,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济南民政系统积极开展“应保尽保”工作。统一城乡分类施保标准,在低保金基础上,农村分类施保标准也由每户每月20元提高到50元;加强对“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力度,困难对象个人自负的合规医疗费用救助比例由55%提高到60%;调整临时救助标准,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及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幸福院温暖老人心
韩家店村是济南市今年扶贫确定的特困村,村民段方安老人的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无人照料。自全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实施以来,村里建成了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站,乐于助人的村妇联主任朱志岭成为了老人身边的照料员。“村里给我配了一键呼叫手机,有事儿了直接按1拨号,安排给俺家的照料员朱志岭马上就来了,帮我洗衣服、打扫卫生,在一块儿说说话。我不愿意做饭时,还能给送饭。”段方安老人指着桌上放着的“邻里互助养老联系卡”说。
贫困村中的老人是“弱势中的弱势”,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是济南市开展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济南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农村困难群众养老“无缝隙”覆盖为目标,在长清区双泉乡、五峰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农村“邻里互助养老”试点工作,探索打造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邻里“互助养老”相衔接的农村贫困老人“三位一体”养老模式。
同时,济南市还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目前,每建一处幸福院补助建设资金15万元,并对运营规范的每年还给予2万元运营补贴。对农村五保户提高保障标准,今年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4700元提高到53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2900元提高到3400元,这些政策已经落实。此外,对纳入农村幸福院和邻里互助的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也享受集中供养标准。
扶贫实现“精准化”
社会救助工作时常发生的重复救助、多头救助、遗漏救助甚至人情救助等问题,一直被社会广为诟病。为实现“精准”救助,济南市建立了阳光民生救助系统,谁最需要救助?“贫困指数”说了算。
历城区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这些基础信息被录入到系统后,会在后台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生成一个百分制的“贫困指数”,每名困难群众会依照此分数高低在信息库中自动排序,排在前面的会优先救助,谁该救助及时提醒,救助后困难群众的排序会自动降低,为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信息录入后,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调查其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实际生活水平等信息,与相关信息进行比对,核实救助申请人的实际困难状况,审核确定救助资格。
有专家评价说,“阳光民生救助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社会救助模式,实现了民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操作运行的公开透明、政策覆盖的最大化,体现了“阳光”普照的深刻内涵,促进了民生救助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
新闻推荐
□林爽报道本报济南讯山东政法学院2014年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再创佳绩,参考率超过98%,参考通过率为44%,总通过率为43%,位居全国前列。山东政法学院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