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看着日历表上所剩不多的纸张,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交接点——2014年即将翻过,2015年向我们招手。
回首这一年,700万济南人民度过了怎样一个春夏秋冬?
环视四周,城市整洁度、文明度相比以往有了新的提升;抬头凝望,城市最高处、最远处相比以往有了新的延展;透视你我,城市暖人事、暖心事相比以往有了新的增加。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这一年里。
还曾记得,年初的承诺——为民再办15件实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育、城市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服务……一件件为民实事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群众呼声这个民生信号的高度重视;一个个关键词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的为民情怀和干事决心。
承诺践行的过程,是凝聚民心、共同奋斗的过程。
一年来,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着着实实发生了一些改变。
一年来,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年初的办15件实事的承诺切切实实从纸上落到了实处。
一年来,人民群众对自己生活、热爱的城市更多了几分期许,希望她变得更美、更靓、更加和谐。
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农村孩子在新建的学校餐厅里吃上了热饭、喝上了热水;更多的村庄村落添置了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建设了现代先进的垃圾转运设施;更多的农村群众用上了和城市社区里一个模样的健身器材;更多的黄标车被淘汰,更多的小型燃煤锅炉被替代;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在综合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了解了政策、找到了工作、维护了权益……
透过为民实事的办理,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为民办实事对象是“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为民办实事还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发动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有的事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
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最实在的事就是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体,多做、大做“雪中送炭”的事,多搞一些直接造福于民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情办好。
实事还要见实效,最大的实效就是真正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感到幸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文效应。群众最能体验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在为民办实事的路上,我们永远不会停歇。
新闻推荐
经营性收费冲淡公益性质全民健身中心为何“收费健身”?本报记者 胡磊
名叫“全民健身中心”,但里面的健身场所都是收费的,日前,开放不久的大众广场全民健身中心遭到市民质疑。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济南市各级全民健身中心室内场馆紧缺现象明显,历史欠账导致“...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