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福宝
天气冷得没办法出门,没事儿,现在有了“能发热的内衣”;雾霾严重怕影响呼吸,别担心,有“多功能空气净化器”;身体缺少微量元素,放心吧,吃了“补充食品”一定能“迎头赶上”……
面对这些话语,相信不少消费者多少会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事实上,这些都涉及“炒概念”式的扩大宣传。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了解、标准缺失或不统一、需求强烈……一些行业的产品,容易利用这些消费上的“盲点”,以炮制“炒概念”的文章。周 主 打 〈〈〈〈〈〈〈〈〈云里雾里的﹃科技﹄
冬季一到,各种类型的保暖内衣销售也开始紧俏起来。走访发现,今年一种号称会“发热”的内衣成了广大商家推销的重点。在淘宝网,以“发热内衣”为关键词,可搜索相关产品2300多件。
记者注意到,这些“发热内衣”无一例外地都宣称采用了“高科技发热纤维材料”,要么通过“远红外线放射纤维聚热”,要么“能够吸收人体汗液,并将人体发出的热能储藏在纤维之间”,从而达到保暖效果。
而在价格上,则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淘宝网上,价格最高的一款为1200多元,并标注其为“进口发热纤维材料”,除自发热外,还可以达到“紧身塑身美体”的效果。最便宜的一件29元的产品,则称自己运用了“日本HEATTECH自发热技术,超薄又保暖”。
“只是商家炒作概念,目前根本不存在能自己发热的纤维材料。”相关专家表示,所谓的“发热纤维”,实际上是材料的保温效果好一些,“其实还是保暖内衣”。
这并不是第一次对“高科技概念”的炒作。在这一领域,明明不是高科技的商品,硬是戴上“高科技”的帽子,把尚处于理论和试验阶段的技术,硬是炒成“高科技”商品。之前的“纳米”就是其显著代表之一。
概念刚出时,很多人对纳米并不了解,但是,它瞬间就被戴在很多产品的头上。纳米地板、纳米衬衫、纳米化妆品、纳米洗衣机……是个商品恨不得都要与其沾上边。推销时,往往被商家说得云里雾里,很多消费者不明就里,往往还以为自己买到了“高科技”。没几年,那些“纳米”产品早已离开公众视野。
●想什么,就能有什么。
此类概念炒作往往利用消费者一方面对“高科技”的向往,一方面又对其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将产品说的神乎其神。不管是消费者能想到的,还是不能想到的好处,所谓的“高科技”都能帮助实现。事实上,世上哪有万能的。无所不能的﹃保健﹄
日前,小米要进军空气净化器的消息,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互联网企业进军健康产业是“提质”还是“添乱”,目前还不得而知。实际上,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产品早已“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净味、杀菌、去除PM2.5……”记者发现,目前空气净化器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品牌达几百种,价格低则几百元,高则上万元。在功能介绍上,基本突出等,净化原理则大多采用活性炭、HEPA过滤层等技术。但是,到底效果怎么样,消费者只有通过销售人员以及产品的包装介绍。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具备专业的测量仪器,很难对其效果作判断。
在一家商场,销售人员介绍一款空气净化器时,说其搭载高精度传感器,能够自动检测PM2.5、异味、光线强度等多项指标,并能实时反馈到用户手机APP端。当被询问如何证明产品具备“防霾功效”时,销售人员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展示产品多层滤网,说“肯定对空气质量有改善”。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对25款净化器进行比较试验,发现不同的净化器在净化颗粒物效果上竟然相差6倍,有的净化器无论是净化颗粒物还是除甲醛,效果都不理想。
尽管目前国家标准对空气净化器的电气强度、泄漏电流、卫生安全性、洁净空气量、净化效能、噪声等技术要求作出了规定,但对适用面积、能源效率等级等未做强制性规定,这也造成一些企业利用标准中的漏洞,进行不实宣传。
“健康”或者“保健”是消费者集中关注的领域。而这往往是“炒概念”的高发领域。记者就“螺旋藻的功效”走访时,甚至遇到了矛盾的说法:有两家药店称螺旋藻有“降三高”的功能,一家药店则称“降三高”不能选购螺旋藻。还有的声称其“无所不能”:“饭前吃减肥,降血脂血压;饭后吃增肥,增加营养。”
●怕什么,就能治什么。
此类概念炒作往往利用消费者对细菌、雾霾、有害物质等“唯恐躲之不及”的想法,扩大
产品功效。怕什么,产品
就能给你防治什么,去除什么,说的
无所不能。事实上,世上怎能有包防一切的“神品”一吃全补的﹃食品﹄
儿童成长、滋补养颜,补钙、补锌,红枣、黑牛,走进各大超市,都会发现形形色色的牛奶“雄踞”促销展台上。
在一家超市,记者发现某品牌乳企有一款儿童成长牛奶,分为健骨、智慧和呵护肠胃三个类型。“跟那两个不一样,这一款孩子喝了可以补钙。”指着“健骨”型,工作人员如此介绍。记者通过产品包装箱上的营养成分表对比发现,三款产品的钙含量其实一致,健骨型钙含量并不高于其他两种。
记者还发现,“功效”强大的牛奶在价格方面也体现出了“强大”,从最普通的纯牛奶到儿童成长牛奶,每箱价格相差几十元。
“补充钙铁锌硒”,很多食品在宣传上都有这样功效,但是,有部分则不乏“炒概念”。号称对婴幼儿“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改善消化系统”的牛初乳就是一例:曾经“用心为宝宝定制”、“让宝宝更有活力”、“千万中国妈妈信任”的它,已经被卫生部下了禁令,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再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
“由于标准缺失,使品牌和质量出现不相符的情况,商家随意制定标准来忽悠消费者,这是概念产品炒得火爆的主要原因。”对于“炒概念”,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岗如是说。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学中也表示,“炒概念就是炒时髦,是一种销售手段,实际功效往往不一定如厂家说的那么好。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杜绝部分商家对概念产品随意的炒作。”
●缺什么,就能补什么。
此类概念炒作往往针对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下功夫,宣称其产品“吃了就补”,大多数要么效果不明显,要么没效果,仅仅拿概念作文章。事实上,世上怎会有一吃全补的“神物”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1日讯(记者 刘文忠)20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官网对2014年度公租房申请审核情况进行了公示,标志着今年济南市公租房申请审核工作已基本结束。记者了解到,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近期...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