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大舜文化传承践行记(之二)

来源:济南日报 2014-12-02 16:56   https://www.yybnet.net/

济南泉城广场文化长廊中的大舜像。

□王建卫

灿烂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就是古人类创造的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史,而维系中华民族之魂的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之一就是大舜文化。——作者题记

(上接之一)

大舜帝的生平事迹

当代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曾经担任山东省大舜文化学会会长,长期研究大舜文化,在谢玉堂的直接支持下,他壮心不已地写出了《大舜传》和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为济南趵突泉公园写的一副对联:“垂儒家道统 开华夏文明”,是对大舜历史地位最精辟的概括。他在数次接受笔者的采访中,将大舜这个上古时期帝王的生平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讲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令人感动、感悟、感叹、感慨,感人肺腑,感激涕零。他说,将大舜文化子子孙孙地一代代传承践行下去,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仅仅靠国家的号召,仅仅靠那些祭祀的祠庙,仅仅靠几次祭祀的大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大舜的生平事迹以通俗易懂,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传播,才能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融入思想,化作人人自觉的行动。

青少年大舜的故事。

大舜出生时,舜的父亲是一个有才华的乡间乐师,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家女子。舜自小就乖巧懂事,所以很讨家人的喜欢。大人们在田地里耕地,他就跟在后面撒播种子,大人们在河水里撒网捕鱼,舜就在一旁帮忙整理。闲下来时,舜的父亲喜欢教他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舜就在一旁乖乖地模仿学习。渐渐地,舜长成了一个爱劳动、懂音乐、有爱心的孩子。

不幸的是,舜长到五六岁时,父亲长了一场大病,变成了盲人。不久,母亲也生病去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变成了悲苦的父子两人。

舜的父亲眼睛看不见,没法下地干活,脾气也暴躁了许多,人们在背后都叫他瞽叟。小小年纪的舜,想尽一切办法料理家务,但是没有了母亲的家庭,还是变得冷冷清清。

于是,在好心人的撮合下,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舜便有了继母。对于继母,舜敬重、爱护她,就像对待生母一样,听她的话,帮助她做家务。

很快,继母生下了一双儿女。舜很懂事地多干些体力活,也常常把弟弟妹妹逗得呵呵大笑,但继母还是常常把怨气撒到舜的身上。继母打起人来,异常凶狠,时不常就抄起身边的棍子朝舜打去。为了能在家里生活,舜自小便懂得忍让,他见继母拿的棍子粗些,就躲开暴打,见继母拿的棍子细一些,就干脆忍着,让继母打一顿解解气。舜常常被打的遍体鳞伤,还不给他饭吃。他就到母亲坟前大哭一场。舜的弟弟象经常骑在舜的身上在院子里玩,继母笑得前仰后合。即便如此,舜十几岁时,还是被继母赶出了家门。

舜离开山东诸城诸冯村的家之后,一直往西走,沿济水(今黄河)最后来到了如今济南市的历山(今千佛山)脚下。

当时的历山,乱石遍地、杂草丛生。舜找到一片较平坦的地方,用树干和苇草,搭起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草屋。

为了能尽快种地收粮,舜顶着烈日,搬掉荒石,拔除荒草。饿了,他就用野果充饥,渴了,他就喝溪水解渴……日子一天天过去,舜的手上、脚上(起了血泡,身上也布满了被野草划伤和蚊虫叮咬的疤痕,但是,舜不怕,他下定决心,要让荒地变良田。

春天,舜播下种子,夏天,舜拔草施肥,秋天,庄稼果然收获了粮食,等到冬天,舜也不闲着,继续开垦新的荒地。一年后,舜终于把大量的荒地开垦成了肥沃的良田,收获了丰硕的粮食。

舜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不记恨父母的虐待之仇。把最好的粮食送回给父母,供养父母生活。舜靠着辛勤的劳动,开垦了大片荒地。没过多久,舜却听到周边传来争斗的声音。原来,历山周围肥沃的土地很少,粮食的产量也很低。为了能抢到少有的肥沃的土地,人们就经常发生争抢。

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带头把良田分给老人,并拿出粮食救助困难的人,自己再重新开垦另一片荒地。不久,他开垦的荒地又变成了良田,还获得很高的粮食产量。于是,历山一带的居民纷纷向舜讨教开荒、种地的办法。舜毫无保留地把垦荒、耕作技术传授给他们。舜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百姓们纷纷效仿他,不仅勤劳地开垦荒地野坡,还把肥沃的良田让给老弱病人。

从此,历山一带的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还经常到山东菏泽一带捕鱼。

雷泽湖常年水流平缓,水草丰茂,前去捕鱼的人很多。但是,湖水的深浅不同,捕鱼的方法也不一样,人们捕到的鱼也就有多有少。时间长了,湖东湖西的人也就起了争斗。

舜来到这里,情况却发生了改变。他细心观察,改进工具,在大家都不愿意下网的深水区,却捕到了最肥美,最多的鱼儿。大家都向舜讨教方法,原来舜设计了新的渔网,下到了水深的地方,所以他捕到了更多的鱼。

舜把鱼留一些给自己和父母,剩余的部分,都分给了更多困难的人家。他和大家一起织渔网,教大家捕鱼方法,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都学会了舜的捕鱼方法。舜还率先把捕鱼多的湖区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别处打鱼。大家被舜的行动感化了,不管是湖西人还是湖东人,都不再争执,而是互相礼让,互帮互助。

从此,雷泽湖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在这里,人们不仅有足够的食物吃,人与人之间也宽容友爱,就像一家人。

舜生活的年代,人们常用陶器。很多人靠烧陶器为生,他们把陶器当做商品,换回粮食,补贴家用。但是,大家烧制的陶器很粗糙,还易碎,不耐用。

舜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帮助大家改进烧陶的技术。他向工匠耐心求教,熟悉制陶方法。接下来,他就想烧制出更精美更结实的陶器。

舜在黄河岸边生活,他发现从黄土高原帯下的泥土最适合制陶,于是,他反复试验、筛选,最终合成了最有粘性、不易开裂的红胶土。舜还改进烧制陶器的工具,掌握了陶器入炉和出炉的最佳火候。最终,舜烧出的陶器光鲜亮丽,薄而坚实,大家对舜的制陶技术佩服不已,舜也把烧陶的技术传给了更多的人。

从此,舜独创的烧陶方法广为流传,造福了一方百姓。

今天,我们考古发掘的精美绝伦的龙山黑陶,就是舜时期的陶器作品,这其中不能说没有舜的功劳。

不论是在历山脚下耕种,还是在菏泽湖区捕鱼,在黄河岸边制陶,舜一切从我做起,凡事率先垂范,以宽厚友爱来对待他人,事事处处为民众着想,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百姓造福。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行为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人们都愿意拿舜来做榜样,效仿舜的言行。

原来四海漂泊的人,都纷纷选择舜居住的地方搭建房子定居下来。原来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一些人,也慕名举家搬迁到舜居住的地方,来开辟新的家园。这种时候,舜总是帮忙替别人出主意,出力气,教别人怎么取材,怎么搭建房屋,舜把经验都教给了新来的村人。他号召周围的人要团结友善,倡导大家分一些田地给那些新来的人家。舜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耕种的技术,使新建家园的人能尽快地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归附舜,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功夫就成了一个村落,两年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三年之后就变成了一个都市。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眼中大舜的故事。

舜到二十岁时,他的孝、勤、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尧帝已有耳闻了。尧帝执政七十年了,要大臣们向他推荐一个接班人。大臣羲仲向尧帝推荐了大舜。尧帝很想去民间考察一下,看舜能否继承他的帝位。

尧帝带着大臣羲仲、放齐和两个女儿微服私访,来到舜耕作的地方,远远地观察舜怎样耕种。

只见舜的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牛背上挂着犁辕,犁辕上挂着簸箕。奇怪的是,牛儿耍赖不走时,舜不拿鞭抽,也不打牛背,只是轻轻地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牛儿就往前走了。尧帝很纳闷,却发现舜耕完一垄地,已准备返回身了。尧帝仔细看,发现舜耕田耕不到地头,就拉缰返回。

尧走上前去询问:“农夫耕地都用鞭子打牛,你为什么只敲簸箕呢?”舜看见有老人问他,便拱手作揖回答说:“牛为我们耕田,出力流汗已经很辛苦,我再用鞭子抽打它们,实在是不忍心啊!所以我打簸箕时,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

尧一听,觉得舜不仅有智慧,还有善心,对牛都如此,对百姓就会更有爱心了。尧接着又问:“耕地收粮是为了富足生活,可你耕地却不耕到地头,浪费了庄稼地,多可惜!”舜不慌不忙地说:“地那头有户人家,再往前耕,就会惊扰他们了。”

尧更不明白,眼前哪里有什么人家呢?于是,尧走向对面地头查看,忽然看到一只鸟儿正叼着虫子,飞向地头,正准备哺食他的四只小雏鸟。尧帝忽然明白了,舜所说的一户人家,原来是窝小鸟啊!

这天的相见,尧帝在心里就有了打算,他想,只有舜这样大贤大善的人作了国君,才会爱护百姓,为百姓办事,百姓也才会拥护他。

尧帝考察舜后,十分满意,就想将帝位传给舜,并决定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

舜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也没什么才能,就推辞说,自己不能担当这么重大的任务。舜深知继母并不喜欢自己,如果自己不向父母禀报,就娶了娥皇女英,继母定会以不孝的名义更加嫉恨舜。于是,舜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也向尧帝解释了自己为难的原因。但尧帝决心已定,他把舜接到了都城,答应舜完婚之后便让他回乡拜望父母,并派人给舜盖好了房屋,供他们居住。

至于当时为什么不先禀告父母,舜就和娥皇、女英成了亲,两千多年后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探讨。

新婚不久,舜就带着娥皇女英回到了家乡。继母见舜不仅衣食无忧,还带回两个美丽聪慧的妻子,再见自己的亲生儿子没什么出息,果然怒气冲天,她想尽办法刁难他们。

一天,继母想出一条毒计,把舜叫来,让他去修补家里的粮仓。当天热辣辣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舜的妻子劝舜,天气稍凉一些再修补粮仓,可舜一心想把活儿干完,就爬上粮仓。妻子不放心,给舜戴上了两顶斗笠,以备遮阳。等舜爬上仓顶,继母就悄悄地把梯子挪开了。舜趴在粮仓顶上,专心修补,继母和弟弟象却在粮仓下面堆起了柴火,点燃了粮仓。

房顶上的舜细心修补着粮仓,却感到身子底下一阵火辣辣的疼,原来火苗已经窜上仓顶了!情急之下,舜发现了两顶斗笠,于是他迅速把斗笠绑在了自己的胳膊上,眼睛一闭,大胆跳下了粮仓。两个斗笠就像两只翅膀,载着舜像鸟儿一样“飘”了下来,等舜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安全地落在了院子里,没有任何损伤。

火烧粮仓,没有伤到舜。继母不罢休,她又想出一条毒计,继续加害舜。

不久,她叫来舜,让舜淘井。要知道,多年没淘的井底,堆积了太多的淤泥,只靠舜一个人清理,很费力气,而且,井底的废气让人窒息,一旦出现危险,就会让舜葬身在井下。但舜一向勤勉、孝顺,他想到,夏天雨量大,再不淘井,就会影响到父母吃水,于是,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淘井的事。

舜的继母和弟弟用绳子将舜吊进了井里。舜刚到井底不久,弟弟和继母就把绳子割断了,随后又搬来大块的石头和泥土砸向井底。等井填满后,弟弟就赶快跟父母商量起了财产分配方法:娥皇和女英归自己,牛羊和粮仓归父母。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舜竟然逃了出来。原来,当初打井的时候,舜为了把自己家的井水引到邻居家,就打了一个洞。这样一来,舜打的井与邻家的井之间就有了一条连通的暗道。现在井干了,当舜发现身上的井绳被割断以后,他就钻进了侧壁的暗道,并沿着暗道,从邻家的井口爬了出来,免除一死。

弟弟象和继母以为这是天意,舜有神灵保佑。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害他了。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三番两次受到迫害,舜却始终遵守孝道,以德报怨,对待父母仍然恭恭敬敬,对待弟弟妹妹也疼爱有加,娥皇女英也贤淑懂事,对待舜的父母毕恭毕敬。回到都城,姊妹俩把在婆家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给尧帝讲了。

尧帝听到这些事情,心里很高兴,他感到自己的确没有看错人,选错人,有这样的胸怀才能装得下天下,经得起(难,才能干大事成大业,更加坚定了把帝位传给舜的决心。

在《尚书》、《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的论著中,把舜的这些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归结为守身、修身、友悌、行仁。所谓守身,就是对身体的爱惜。守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除父母之忧,这是人起码的孝心。修身,就是品行的修为,比守身更为重要。友悌,就是家庭的和睦。行仁,就是要和睦社会,治国平天下。

大舜帝在守身、修身、友悌、行仁诸方面堪称表率楷模。元代郭居正在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个孝子之时,将大舜列为二十四孝之首。由于大舜大忠大孝,“孝感天地”,故后世称舜帝为“孝祖”。

尧帝将二女嫁给大舜实为了江山社稷的故事。

大舜既没有财富,又没有幸福的家庭,更没有社会地位,而为什么尧帝偏偏要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呢?《太平御览》、《韩非子》、《墨子》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1.尧帝认为,大舜有着常人所难以达到的高尚的德行。

2.尧面临选择接班人的政治难题。尧帝确实是当时社会一名杰出的领袖,他一生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

据《尚书》记载,尧的晚年,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用鲧治水九年不成,反而酿成大灾祸,令尧十分伤心。在这种情况下,年迈的尧帝就理所当然地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推荐尧帝的儿子丹朱,被尧帝否决了,有的推荐其他与尧帝有血缘关系的大臣,也未被尧帝采纳,后来尧帝决定亲自访贤。尧帝是一个贤明达理谙识时务的英明领袖,他深知自己开创的这一事业远没有达到他统一天下的目的,而生命流逝逼得他不得不尽快选择好如意的接班人。

3.婚姻后面的真正历史动因是尧帝志在天下统一。当时我国古代部落已形成三大板块集团,一个是华夏集团,一个是东夷集团,一个是苗蛮集团。到了尧舜禹时期,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阶级对立已经产生,国家有了雏形。尧帝是华夏集团的领袖,尧帝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维持了华夏的统一。苗蛮集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雄厚,经常与华夏发生冲突。加上大雨造成的洪涝,它和战争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存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何结束纷乱的战争,如何治理泛滥的洪水,这是尧所面临的艰苦的形势,只有实现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安定。而如何实现统一呢?尧的思想政策就是:和亲东夷,义服三苗。他选择了大舜,而且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再把领袖地位让给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这样从传统的部族意识上,大舜是他的爱婿,把权力交给他,首先华夏部族不会反对;从政治上考虑,大舜是东夷人,选他为婿,定他为接班人,整个东夷也不会反对,这就是两全其美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联姻!

大舜推行“五典”的故事。

大舜在登上天子大位之前,就反复考虑从哪方面入手治理天下。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治国的根本在于治民,治民就必须推行教化,必须有一套正确的规范。

大舜将之归纳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史记·可帝本纪》中就记载了大舜制定和推行的五典),决心致力于推崇五典教化,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人伦关系,开创出新的人类文明。正如《尚书》所说,“舜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鼻祖”,“德自舜明”。

“五典”中的父义,不仅仅是对家庭而言的,而是对整个社会。一家之长对内对外都要讲仁义,要在社会上平等对待一切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义心义举,为人处事讲义气,讲信用。

“五典”中的母慈,也不仅是对家庭讲的,而是一个母亲对整个社会应该具有的风范。慈,慈善之意。慈爱善良是一个母亲的最高美德。对子女要善待,对父母长辈要善敬,对社会所有人要善良。与人为善,讲团结、讲和谐。

“五典”中的兄友,就是指当哥哥的不仅在家庭中要友好,而且要对整个社会友好。要友好对待、互敬互爱、团结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五典”中的弟恭,就是指当弟弟的一定要恭敬家人、亲戚,当然还要恭敬社会上的人。讲仁义,讲文明,不蛮横,不害人,不欺人。

“五典”中的子孝,要求子女要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要求子女对待老人、长者、前辈要以孝为先、以孝为准。家庭有难,已先为之。父母责难,顺耳听着,不予辩驳。孝心不应局限在自己的家庭,还要积极奉献社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

“五典”是以孝道为核心构筑的价值体系,在大舜为帝的统治时期,他把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首先与整个社会的宗教、礼制、文化、教育都融于一体,影响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积极开创了社会和谐的局面。

大舜德法兼治国家的故事。

华夏和东夷统一了,如此一个庞大的联盟怎样进行治理呢?大舜认真总结了尧帝执政的经验,他认为尧帝的德治观念是正确的,要维护联盟和社会的安定,就不能一味地采取用武装去镇压那些反抗者的手段,相反要对人民宽厚、仁爱。即使有不同的政见,也要包容、仁慈、以德感人,这个观点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大舜以至后来的大禹。尧帝之所以把大舜选为自己的爱婿和接班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大舜的高德,“尧天舜日”就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对这个时代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大舜一登上摄政舞台,就推行“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尚书·舜典》)的德法交汇的理念。在这六种刑罚中,大舜首推象形,因为这种象征性的刑罚是针对社会大多数人的。比如:本应受墨刑的犯人,要头蒙一黑巾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割鼻惩罚的犯人,只在头上扎一根小草绳就行了;本当受膝刑的犯人,只要把一只脚涂黑就可以了;本应受宫刑的犯人,只要两只脚穿上两只不同的鞋子就罢了;要杀头的犯人,只穿一件没有领子的上衣就算受刑了。大舜认为,象形是一种宽松的刑罚,是用羞辱的方法来达到改造人的目的,并不是一种严惩的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天下所有人的积极性。“流宥五刑”(《太平御览、慎子》),就是用流放的方式取代了原来规定的五种刑罚,这样让犯法的人们更易于接受。对官员犯法的,尽可能不用酷刑,而用鞭打,新加坡现在还执行的鞭刑很可能就是从大舜时传下的,这样对官员是一种寄予悔改希望的宽容。当然有钱的可以用金子赎罪,金子归国库,这样也可免刑。对那些犯了大错,但不够犯罪条件的人,要从严进行教育,让其知错悔改;而对那些罪过很大,又不认错悔改,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要坚决杀掉,绝不能让其危害社会。

大舜这种德法兼施的政策深得百姓的拥护,广大民众深受教育。他们深深懂得法宽不是无法,法治是以教育人为目的,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刑法也不是那种苦民、害民,导致家破人亡,人人自危的法律,而是一种自我警示、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规范。这种法治的最后目的,就是最广泛地团结普天下的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达到天下和谐、君民同治的目的。

在国家边境纠纷问题上,大舜同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大舜面对外来蛮夷的掠夺,他再三嘱咐无论使用哪种刑罚都要让来犯之人心服口服,而且行施重刑必须向社会公开。用甲兵讨伐时要在原野上进行,执行死刑时要分别在朝、市两处以便让社会都知道。对流放的人要分三等:大罪的驱逐到很远的地方,轻罪的流放到西北夷狄的地方,小罪的流放到千里之外。审案要审明白才能做到公平。大舜这种“德中有法,法中寓德”的执政理念确实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始终保持扬尘污染治理高压态势——访市城乡建设委主任田庄

编者按11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动员大会,明确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在全社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群众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热切期盼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的决...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舜文化传承践行记(之二))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